当了妈妈以后,总是对宝宝的事情格外上心,摸着孩子小手冰凉就担心他冷,给他多添一件衣服;看着他张嘴就觉得他饿,忍不住喂了一勺又一勺,喂着喂着发现,不但没有把宝宝喂成拥有莲藕肉节的小胖子,反而喂成了医生嘴里的“积食宝宝”,这是咋回事呢?什么是积食,家长怎么知道宝宝是否存在积食问题呢?
积食,简单的说,就是由于过多的进食,导致食物无法被肠胃消化,而停留、积压在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积食多发于婴幼儿身上,口中酸臭,大便干燥、发酸发臭,肚腹涨热等.
家长怎么知道宝宝是否存在积食问题呢?一般情况下,孩子积食后会有这几种表现症状,家长认真观察对照一下:
1、嘴里有难闻的味道
当孩子出现积食问题时,就会导致嘴里出现难闻的气味,类似于淡淡的发酸、腐臭的味道。
2、大便发酸或很臭
孩子积食代表着食物在肠胃中没有被很好的消化,这个阶段拉出来的大便就会有很臭的味道,而且微微带着一股酸酸的味道。
3、免疫力低、易生病
消化不好后身体就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导致免疫力变低,容易被病毒侵袭,特别是感冒、发烧、咳嗽等病症都容易找上门来。
4、如果给宝宝喂饭时间变长,而且喂下去后宝宝总在嘴里含着,不愿意咽下去,或者直接表现为喂饭困难,就说明宝宝很可能存在积食问题。
脾胃是重要的枢纽,只有脾胃养好了,才能有好的体质,孩子的消化才能好,身体才能很健康。如果脾胃出现了问题,就很容易腹泻或者是便秘,孩子如果积食还会有很多其他的问题。
所以小编建议父母再忙,这3种饭也别给孩子吃,易积食、体质差还不长个
一、汤泡饭
把米饭跟汤汁简单的混合,跟经过长时间熬煮的米粥有本质区别,米粥烂软易消化,汤泡饭却“外软内硬”,缺乏在口腔中的切磨,没有被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到达肠胃后会增加很大的消化负担,汤汁又冲淡了消化液,导致消化速率下降,很容易造成消化紊乱、积食,而且宝宝的胃容纳量小,汤泡饭饱腹感强,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厌食、营养不良。
二、盐味饭
很多老一辈的说“吃盐长力气”,所以过早、过多的让孩子接触盐味重的饭菜,而孩子正处于对味道的“探索”阶段,吃惯了“寡淡无味”的母乳、辅食,一旦接触到咸香、辛辣等“口味重”的食物自然爱吃,但是一方面调味品会加重脾胃、肾脏的负担,另一方面盐中的钠会阻碍身体对钙质的吸收,耽误孩子长个子。
三、特定饭
很多家长都觉着孩子正需要营养的时候,所以吃饭的时候也会有孩子自己的一份。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给孩子单独煲汤。像是肉汤、药膳汤这些,如果孩子喝多了就很容易积食,因为里面很多东西孩子都是消化不了的。所以家长在孩子的饮食上要多加注意才行,一定不能随便给吃太多的东西。
对于孩子来说,营养需求正是最大的时候,所以养好脾胃是很关键的。平时的时候可以多喝点焦胗棘,对于脾胃的养护有很好的作用,还能帮助消除积食。可以给孩子熬点小米粥或者是山药粥喝,这样的食物比较好消化,可以提供很好的营养。如果孩子积食了,一定不能给他乱吃药,要学会科学的方法才行。这样一来,才能有一个好的体质。
3岁以内的宝宝正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期,吃好辅食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辅食是否吃得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智力发育、身体长高、免疫力强弱,因此,想要喂养出健康聪明,免疫力强,不爱生病的宝宝,一本好的辅食书籍必不可少。
这下问题又来了,很多宝妈由于经验缺乏,或是相关的育儿知识不足,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宝宝的脾胃进行调理,那应该怎么办呢?
这里向家长推荐一本权威性的辅食书《辅食每周吃什么》,这本书医院营养医师、营养学硕士刘长伟老师,这本书得到了育儿专家张思莱等人的大力推荐。
这本厚厚的辅食书内容非常丰富,几乎解决了在宝宝在辅食喂养中会遇到的所有问题。
比如宝宝添加辅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家长有哪些容易进入的辅食添加误区?添加辅食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宝宝辅食需要准备哪些工具?等等。
《辅食每周吃什么》教家长避免误区的同时,给出了每周的辅食食谱。列出了从孩子6个月到孩子1周岁之间,每一周孩子要吃的辅食食谱,图文并茂,详解做法,简单易学。
在孩子1周岁到3周岁之间,又给出了如何给孩子补钙、铁、锌、硒和防便秘、止咳嗽等各种食谱,内容实用。
附录还有一些添加辅食的量化表和知识。
总之,这本厚厚的《辅食每周吃什么》图文并茂,道辅食花样多,营养全,并详解每一种辅食所含的营养成分和作用,孩子爱吃,大人易学。
一本好书在手,喂孩子吃辅食心里就有了底,特别是在孩子6岁到1周岁这半年时间里,如何循序渐进,营养丰富地给孩子做辅食,完全不用家长操心,因为每一周的食谱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家长只要跟着做,美味营养的辅食就能满足孩子的胃口。
这本书配有视频,老人用起来也很方便。
价格也很便宜,只要69,就能保证孩子辅食的营养均衡,何乐不为?
《辅食每周吃什么》可以用三年。给孩子的辅食书一定要正版,因为孩子的健康是无价的。
正在备孕或已经怀孕的准妈妈们,还有已经生下小宝宝,正准备给宝宝添加辅食的家长们,想了解这本《辅食每周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