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呀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changshijijin/99843.html
8月最后一个星期三,西班牙布尼奥尔小镇上,六辆卡车卸下吨番茄,一场盛大的番茄狂欢即将开始。
信号响起来,万人朝番茄相互投掷,番茄果实瞬间爆裂,流出汁水,人们沐浴在红色的河流中。但是,如果砸的是我们现在吃的番茄,那这红色可能就不是番茄了,因为现在的番茄实在是太硬了。
和0年前相比,番茄的硬度已经从6.86上升到了12.1。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番茄上面要承受.5千克才会裂开,扔到地上呢,还能触底反弹。比我的基金还懂事。
炒不烂,我也就忍了。关键是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番茄它既不酸也不甜,就俩字儿难吃。
原来下饭第一梯队的番茄炒鸡蛋已经跌落神坛了。这还不是我一个人的错觉!上海市农科院曾对51个品种的番茄进行了检测发现现代番茄里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都下降了不少。
那么为什么现在番茄不好吃了呢?在变难吃的路上,他又经历了些什么呢?
番茄的由来今天我们来聊聊番茄,这个曾经很娇嫩的食材,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吃了。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曾经的他太娇嫩了。以前的以前,没人关心番茄好不好吃,因为大家都不敢吃。
16世纪,西班牙人第一次把野生番茄从安第斯山脉带回了欧洲,吃下番茄的英国贵族就出现了头疼腹泻的症状,因此他们直接给番茄扣上了撒旦果实的帽子。
直到年,英国皇家学会才宣布番茄可以食用,原来有毒的并不是番茄,而是装番茄的铅盘与番茄里酸性物质生成的化合物。
酸甜可口的番茄很快征服了欧洲人的味蕾,除了炖肉煮汤,番茄还是第一批被制作成罐头的果蔬,早在拿破仑时期就被送上了战场。
随着殖民战争的扩张,番茄被装在了罐头里,开始了一场环球旅行,靠着味道集齐了五大洲的粉丝。但二战结束以后啊,番茄就遭到了时代的嫌弃,倒不是嫌弃它的味道啊,而是嫌弃他的娇嫩、低产。
番茄的“进化”这里说的低产不单指的是每亩产量,而是特指番茄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与长距离运输的运作模式。
那个时候番茄还属于古老的野生种,野生番茄果属于易腐烂的浆果,它果肉沙软、汁水充盈、好吃是好吃,但是生娇肉贵扛不住机器采摘与远途运输的摧残,娇滴滴的稍微碰一下就烂了,超高的烂果率拖垮了番茄的生产效率所以当时对优秀番茄的定义与好吃无关。
不管好吃还是不好吃啊,能够耐储存能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番茄那就是好番茄。
为此,全球的育种专家各显神通,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集体执行番茄改造计划。
英国首先发现,当番茄植株中含有is基因的时候,它就能长成一根茎,这样就可以直接省去了整只打叉的人工劳力。
而荷兰人在番茄中植入了一种非成熟nor基因,这种基因可以替代化学保佑剂,让被摘下去的番茄存放数周都不会出现褶皱,一针下去皮都展开了。
在美国,番茄主要产地佛罗里达州高效率、低成本的机器采摘逐渐取代了人工采摘。地广人稀让番茄必须经历农场、超市的长途运输,它们需要的是一种反复被机器摔打、远距离运输都不烂的番茄。在这种需求下,皮厚且至少的硬果番茄横空出世了。
隔壁死对头苏联也杂交出早熟性高、单果重量大的番茄,便于机器收割。
没过多久,我们中国也被拉到了番茄改造群,我国大面积种植番茄其实与建国后的出口生意密切相关。
由于中国气候相对适宜番茄生长,在建国之初,苏联就引重番茄到中国,中国在制作番茄罐头、番茄酱出口到苏联,现在中国已经是俄罗斯番茄酱最大的供应商。
不过啊,要真正实现产业化还要保证它的味道。上面这些品种虽然好吃但产量确实太低了。我们在市场上能买到的绝大部分都是产量高的、基因改造过的商业品种。
这些西红柿通常是大批量种植、采摘和保存的,虽然有一定的口感,但跟之前的那些美味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这些西红柿通常是催熟的,而且由于是反季节种植,很多时候都是空心的。再加上长途运输和保存很多营养都流失了,味道当然不会很好。
而且很多西红柿都打了农药残留也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所以想要吃到好吃的西红柿还是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种植西红柿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浇太多水而且要用有机肥料这样才能种出美味的西红柿。
但是,前面提到过,由于机械化、城市化发展,番茄产地与货架之间的距离增加,果农为了减少途中的损耗,会在果实还未完全熟的时候提前采摘。此时,淀粉还没来得及转化为糖,味道自然会不好。
另外,例如反季种植、低温冷链运输等人类为了番茄生产工业化而做出的改造,也让番茄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淡。
回到最初的原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番茄改造计划,主要是围绕如何让娇嫩的番茄融入工业化的生产链条这一标准来计划的。
人们考虑了番茄的产量、重量、颜值、硬度、抗病等因素,但唯独没有考虑过味道。为了满足工业化生产番茄的需求,人类对现代番茄提出了诸多的需求,而为了满足这些过多的需求,番茄牺牲了番茄味。从酸甜多汁到味同嚼蜡,番茄味道变化之大,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结果。
番茄变得难吃,到底是谁的锅呢?害怕腐烂的番茄果农、改造番茄基因的科学家还是远离番茄产地的我们?好像都是也都不是。
最初人类贪恋野生种番茄的味道,催生出庞大的全球番茄市场。为了满足番茄数量需求,商人用机器替代人工生产番茄,将番茄运送往远离乡村的城市,却发现中途损耗的番茄太多了。于是科学家绞尽脑汁培育新品种番茄,一种能扛住机械化生产与长距离运输的现代种番茄。
这种新番茄种子又送到了果农手里,种出来的番茄又硬又红、不易腐烂。消费者和果蔬收购商也倾向于这种颜值高的番茄,通体鲜红显然比红绿不均看起来更好吃。
在经济学中有个“理性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而牺牲番茄风味换取便利正是每一个理性人做出理性决断后的结果。
从生产到消费,这是大多数人的合谋,是市场总体意志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能再也吃不到有番茄味的番茄了。其实我们刚刚说的难吃的番茄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番茄,但它不过是全球多种番茄中的几样而已。
虽然进入大众视野的番茄品种趋于单一,但是同样靠着基因改造,科学家还是在世界各地培育出了各种长相稀奇古怪、口味绝佳的小众番茄。而这些小众番茄或许也正是扭转大众番茄难吃困境的钥匙。
前面说了现在番茄难吃主要是风味基因遭到了商品化育种的封印。如果对小众番茄进行基因测序,挖掘与风味相关的基因资源,在不阻碍产量的情况下通过杂交激活口味基因,酸甜可口的番茄就会重新出现在大众餐桌上。
年,国际番茄变异团队与番茄品质育种团队合作研究并阐明了影响番茄味的20多种芳香物质的代谢机制。这预示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吃上又硬又红又酸又甜的番茄了。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欢迎一键四连。如果你也想知道在这个时代谁决定了我们吃什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