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经常接触中医的朋友,对于“证候”和“症”这两个概念还是分不清楚,经常将它们混淆,最后导致自己都糊涂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甄别一下这两个中医概念。
在中医理论里,“证”和“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简单说来,“证”远比“症”的范围要大,但又不是这么简单。
从小到大,先说“症”这个概念。
其实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症”,它就是症状嘛,也就是某个疾病具体的、单一表现,要是用比较专业的术语来定义的话,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的“症”,指病者自己感觉到的不舒服、不正常的一系列异常,比如头痛、胸闷、头晕等等。
客观的“症”,指医者或者旁人能够观察到的病者身上的变化,如发热、脸色恍白、腹泻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症”既属主观也属于客观被观察,如腹胀,病者自己觉得肚子胀,医者也可以触摸到他的肚子真的胀气。
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并不能根据一个“症”就做出诊断,而是要根据一系列的“症”去辨识出真正的“证”,才能找到发病的原因和机理,这就是病因病机的分析。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中医才能做出正确的治法,从而选择合适的方药。
比如发热,中医看到发热时,一般还需要区分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如果是外感,还得继续区分属于外感风寒还是外感风热。
如果是内伤发热,也要区分是阴虚发热还是气虚或者血虚、瘀血发热等等。
由此可见,中医的“症”只是一个单一的元素,一般不足以成为诊断的根据。
我们再说说“证”。
所谓证,是中医对于疾病证候的概念,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与核心。
用专业的术语来定义的话,那就是受各种病因的影响后,机体的正气在和邪气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病理体征,如舌脉,也包括主观症状,如头痛。
医者根据这些“症”综合判断、统合分析之后,找出正确的“证候”,这时候就能确定疾病的属性、疾病的部位和病因病机,以及身体正气的虚实。
打个比方,一个人面色萎黄、消瘦,胃脘隐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这些都只能算是“症”。
而医者通过望闻问切之后,辨证可能属于饮食失节,腹部受凉,这时候的病位在脾胃,病机是寒湿伤脾,导致脾失健运。病症的属性为寒凉,正邪的表现是正虚邪实,最后给出的结果是脾胃虚寒“证”。
根据寒者热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就可以确立出温补脾胃、健脾散寒的治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就可以选择具体的方剂,调遣具体的药味了。如选择理中汤,还可以加入一些健脾运湿之品。
通过对“症”和“证”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简单的结论:
从疾病本身来说,“症”属于标,“证”属于本;“证”属于因,“症”属于果。
也就是说,医者根据哪些“症”这个表现,才能最终得出属于什么“证”的结果,这个辨证的过程,需要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仔细分析、综合、归纳,才能找到准确的病因、病位、病性,为治法方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