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古人称之为“毒月”。这个月份传染病多,蛇虫也多,稍不注意容易出现胃肠道不适,其中以泄泻为多。一旦患上泄泻,总让人感到烦闷,一天跑七八次厕所,工作生活严重受影响,真是苦不堪言。
中医所说的泄泻即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病证,一年四季皆有可能发生,夏季和秋季较为多见。
医案分享
患者张女士,因反复腹痛腹泻伴持续1年导致身体消瘦,加重10余天,找凌家生主任就诊。
张女士表示1年前因饮食不节后开始出现腹痛腹泻,每日大便约2次,量少,质偏稀,排便不爽,便后腹痛可缓解,进食肉类后腹泻明显,近1年来进食肉类少,10余天前开始腹泻加重,每日3—5次,质稀烂,伴有腹胀腹痛加重,以左上腹为甚。发病来体重下降约20公斤。
现症见:精神疲倦,腹胀腹部隐痛不适,以左上腹为甚,进食肉类及青菜后腹泻加重,头晕不适,平素畏寒,纳差,眠尚可,小便未见明显异常。
张女士在一年当中反复到外院诊治,均予对症止泻、调节菌群等治疗,但症状反复。
目前中医诊断:泄泻(脾肾阳虚)。
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治疗上予中医温补脾阳止泻为法,服药1周后腹泻缓解,后续服2周,症状基本控制,效果显著。
专家解析
凌家生主任介绍:肠易激综合征是脾胃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分为便秘型、腹泻型及便秘腹泻交替型。临床上诊断首先需完善胃肠镜排除器质性病变,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中药在治疗上有临床优势,效果好。
对于本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属“泄泻”范畴,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辅以疏肝、温肾、祛湿等法。如配合中医外治,如针灸等效果更佳。本案患者属久泄范畴,证属脾肾阳虚,治疗上予温补肾阳,健脾止泻为法,经过纯中医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持续缓解。
专家名片
凌家生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惠州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惠州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师从广东省名中医陈洪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肝病,对中医脾胃病(胃痛、腹胀、腹痛、便秘、便血、腹泻等)、肝病、热证、咳嗽及不寐(失眠)治疗有独到经验。
出诊时间:周三晚上、周六下午
供稿:戴嘉奕|编辑:陈美燕
葛洪国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