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肿瘤患者及家属关心:“什么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的药物跟我们平时吃的药有什么不一样?”,“吃靶向药还需要做其他的检查么?”
随着医学的进步,癌症治疗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细胞攻击模式向靶向性治疗模式转变。应用靶向技术向肿瘤区域精确递送药物的“靶向治疗”和利用肿瘤特异的信号传导或特异代谢途径控制的“靶点治疗”,成为目前肿瘤治疗和研究的热点。
6月23日,高博医医院“博医同行”系列患教科普活动第三场,邀请了肿瘤科专家吴宁主任为患友们带来“肺癌靶向治疗全基础科普”。我们特别整理出本场要点分享给大家,您也可以观看下方视频,回顾直播当天精彩内容: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它不杀伤其它细胞,因此较传统化疗疗效好、副作用少。就肺癌而言,治疗应先做基因检测再治疗,针对EGFR/ALK突变阳性的患者应尽早使用相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以获得最佳疗效。
肺癌诊疗时,医生会综合考虑肺癌的分类、分型、分期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制定治疗方案。目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姑息治疗。
什么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就是有选择地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杀伤其他正常细胞;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进行治疗。
如何找到靶点开展靶向治疗?
明确靶点是肺癌靶向治疗的基础,一般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靶点。基因检测的方法有两种:肿瘤组织活检和血检(ctDNA检测)。当肿瘤组织难以获取时,ctDNA检测是突变分析合适的替代选择。ctDNA(血液循环肿瘤DNA)是指肿瘤细胞DNA经脱落或癌细胞凋亡后释放到血液系统。对于基因突变人群,要第一时间使用靶向药物,因为靶向药物的治疗更有针对性,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比不用靶向药物要长。
基因检测对靶向诊疗的意义:
基因检测可以准确指导服用靶向药物,从而大幅度提升治疗效果;
基因检测可以判断化疗药物敏感性及毒副作用的大小,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依据;
基因检测还可以提示患者是否有靶向药物耐药的情况,也就是二次的基因检测;
常见的靶向治疗的靶点*: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
c-ros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阳性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VE)突变/NTRK融合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ET)扩增
原癌基因转染重排(RET)突变
原癌基因人类生长因子受体2(Her-2)突变
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突变
肺癌的靶向药物应该如何选择?
首先要明确肺癌的分型,临床上分别从病理学和分子学检查两个方面确认分型:
肺癌的病理学分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总发病率的85%,小细胞肺癌约占总发病率的15%。非小细胞肺癌中又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其他。
肺癌的基因分型:
明确分型后,根据研究可以看到目前晚期非小细胞癌(NSCLC)常见的治疗靶点分别是EGFR、ALK,这两个基因在中国患者中的突变比例高:
其中,EGFR-TKIs是最重要的肺癌靶向药物,EGFR突变阳性患者在使用靶向治疗药物时的不同:
使用靶向药物出现不良反应该如何处理?
肺癌患者使用EGFR-TKIs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以痤疮样皮疹为主,一般发于皮脂腺丰富的区域,如头发、脸部、上躯干等,严重者影响身体其他任何部位。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甲沟炎、头发异常、黏膜炎及面部毛发增多等。这种不良反应用药后1周内出现,3-5周达到最严重程度。
对于皮疹和皮肤瘙痒的日常护理的建议:
避免使用导致皮肤干燥的物品,沐浴后/睡前涂抹润肤露,使用去屑洗发水,穿宽松衣服,避免直接日晒,使用SPF15的广谱防晒用品;
伴有瘙痒症状的患者可口服/局部应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等加维生素C),也可局部应用氧化锌、炉甘石洗剂止痒;
口服布洛芬可控制疼痛;
若发生皮疹局部感染,可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若出现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应先暂停治疗(建议不超过14天),控制症状后再考虑重新服药;如果出现罕见的潜在的生命威胁的皮肤不良反应,应终止治疗(可在同一代药物之间替换);
皮肤不良反应的预防可以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