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精神系统疾病治疗药物、心脑血管治疗药物、抗真菌类药、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都有可能在用药的过程中带来对肝脏的副作用。非甾体抗炎药是风湿免疫病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也可用于治疗风湿病,因此,患者长时间的服用药物,就不得不考虑药物对肝功能造成的影响。
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发生在服药后4-8周,有部分患者患者可能会在小于4周时出现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体现在患者体表的症状可能有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尿黄、面黄肌瘦、肝区疼痛等。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风湿病患者的肝功能保护问题。
常见致肝损伤的抗风湿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风湿病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这类药物会经过肝脏代谢,原则上都有可能引起肝损伤,特别是双氯芬酸类。
常规抗风湿药物
甲氨蝶呤:甲氨蝶呤可引起肝损伤,临床上联合其他抗风湿药物则更容易出肝损伤,初次使用药物,建议1个月后复查肝肾功能。
来氟米特:来氟米特的可使肝酶异常的发生率提高到14%-22%;在开始使用来氟米特后的前3个月至少每月监测一次肝酶,此后至少每3个月监测一次。
柳氮磺胺砒啶:引起的肝损伤表现为ALP、ALT轻度升高,多数情况下,停用2-8周后,肝脏功能会完全恢复。
此外,环孢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也有一定的肝毒性,建议定期检查肝功能。
如何避免药物性肝损伤发生?
用药前,做功能检测
在接受有肝功能副作用的药物治疗前,需要做肝功能检测,同时筛查是否有隐匿性的肝脏疾病,如乙型肝炎等。
用药早期
药物引起的肝损伤通常表现为无症状转氨酶升高,常作为监测药物副作用的一个敏感指标。用药早期出现的转氨酶升高,属于正常现象,“适应”一段时间后,肝功能会恢复正常。
长期用药过程
尽管肝脏对药物有适应性,但不代表可以完全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药物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或累积到一定用量,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也会超出肝脏的承受能力,进而出现副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持续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情况,有可能是肝脏对药物的适应性已经达到极限了,需要更换药物,并做肝脏养护。
定期复查
如果我们按照要求做药物副作用监测,一般可以及时发现,并防止肝脏损伤的继续,以保障肝脏的健康。
生活注意事项,为了肝脏健康,这些食物要少吃:
高脂食品:包括油炸食品,快餐、薯条等。
淀粉类食物:包括面包,面食,蛋糕或烘焙食品。
糖:减少糖分的摄入可以帮助减轻肝脏的压力。
盐:减少盐摄入量:避免罐装肉类、泡菜、腌制的熟食肉和培根。
酒精。
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吃水果蔬菜,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E、B等,以利于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精彩推荐狼疮能活多久?致死因素有哪些?做有温度的病友交流群——你,并非孤身一人对于红斑狼疮的治疗,你还有疑问?请看这里!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