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鉴别诊断
1、根据年龄来判断
发病年龄:细菌性腹泻往往只发生在仔猪阶段。(如黄痢发生于初生—10日龄,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红痢多发生于7日龄内,另外还有低血糖;仔猪副伤寒多发生于2—4月龄)。只有痢疾和增生性肠炎会感染成年猪。而病毒性腹泻所有年龄段猪只都会发生。一窝中少数猪腹泻,并且是个体最大和最健壮猪腹泻:大多为梭菌性肠炎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并且是个体最小和最弱猪腹泻:大多为低血糖引起。
2、根据腹泻程度来判断
暴发性的、迅速传播的腹泻,是病毒性腹泻;隐性发生,缓慢散播,随时间而加重,是细菌性或寄生虫性腹泻。
3、根据粪便的酸碱度来判断
病毒性腹泻的粪便多为酸性;其它腹泻的粪便多为碱性。
4、根据稀便颜色及状态来判断
细菌性腹泻的稀便颜色多为黄、白色(黄白痢)、绿色(仔猪副伤寒)、红色(仔猪红痢、增生性肠炎、痢疾),而病毒性腹泻稀便颜色多为灰黑色(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兰耳病)或蛋黄色(伪狂犬、猪瘟、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增生性肠炎和痢疾的稀便一般为糊状,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则是温和性猪瘟和仔猪副伤寒特有的现象。水样呈喷射状腹泻大多由病毒引起;粘状或糊状,带有泡沫状的粪便大多由细菌引起;糊状、黄灰色、恶臭的粪便大多为球虫性腹泻;剧烈的水样腹泻,常夹有末小花的凝乳快和泡沫,腥臭大多为传染性胃肠炎;腹泻伴随口流泡沫、呕吐、神经症状大多为伪狂犬病毒引起。
5、根据是否发生呕吐来判断
呕吐大多为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也见于伪狂犬和轮状病毒,偶见于猪瘟;大猪发生呕吐大部分与病毒感染有关。还有霉菌毒素(T-2、玉米赤霉烯酮)、缺乏VB1、VB6、胃溃疡、类圆线虫引起呕吐。
6、根据粪便中是否带血来判断
拉黑色柏油样的粪便多为胃溃疡,可能与粉料太细有关;拉鲜红色的粪便多为血痢、鞭虫(一端大一端小、大约2cm,用芬苯达唑)驱虫。
7、根据症状的主次地位来判断
猪瘟、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是多系统疾病,腹泻只是其各种临床症状中的一个次要症状,而非主要症状,而其他腹泻疾病,腹泻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症状,这一点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经验的人,常常把初生仔猪发生伪狂犬时出现的腹泻,当作黄痢来治疗,就是其只注意到黄色稀便而忽视了其他症状和表现。蓝耳病和圆环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临床上,出现顽固性腹泻,使用任何抗菌药物均无效,但随病毒病的康复而自然消失。
8、根据特有的病理变化来判断
仔猪副伤寒的病变表现,结肠壁糠麸样坏死溃疡,浆膜层可见结节状坏死;增生性肠炎病变表现回肠壁增生变厚如同硬管,肠腔表面具明显的皱褶;仔猪红痢病变表现在空肠和回肠出血,并与正常肠段界线分明;猪痢疾病变表现在大肠,黏膜面血色麸皮状假膜;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的病变在小肠,肠内充满稀粪,肠壁菲薄。
二、防治措施
1、隔离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完善生物安全机制,严格消毒,及时清扫圈舍,做好圈舍保温。确诊后及时隔离病畜,并安置于温暖、干燥、经消毒的隔离圈控制病情蔓延。转移健康猪群。清理被病猪污染的用具、车辆、地面等,使用高效、安全的消毒药剂彻底消毒。并将消毒药剂涂抹于母猪的腹部、乳房等处预防感染。
2、疫苗免疫:猪瘟、伪狂犬、蓝耳、圆环、仔猪副伤寒打疫苗预防的效果最可靠甚至是唯一的防治途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大肠杆菌(黄、白痢)虽然也有疫苗可用,但效果一般,特别是黄白痢的疫苗,保护率很低,猪痢疾,回肠炎,猪球虫等无疫苗。
3、药物防治:各种细菌性腹泻都有相应的治疗药物可供选择。一般可采取抗革兰氏阴性菌的广谱抗菌素配合口服补液。
4、三针保健:病后治疗较被动,一些细菌性疾病可提前保健预防。仔猪出生后的第一天,第七天,断奶前三天,选择高效广谱抗菌素如:头孢类、长效土霉素每头分别注射0.3ml、0.5ml、1.5ml,可有效控制整个哺乳期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水肿病、球虫性腹泻等各类危害仔猪的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加上有效的基础免疫,可极大地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
参考:中国畜牧兽医文摘畜牧网猪友之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