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斯坦技术光明牧业奶牛腹泻与卫生管理

时间:2018-1-15 15:32:01 来源:腹泻_腹泻治预防治疗网站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荷斯坦杂志

王赞江贾贤奇王英子褚红莲康金国王权

王赞江,年出生,年本科毕业于江苏扬州大学,年兽医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执业兽医师,高级兽医师。年就职于光明乳业奶牛事业部第七牧场,年就职于光明牧业研发部奶牛保健研发员,年任光明牧业管理部兽医条线经理。

随着规模化奶牛养殖群体增多,犊牛腹泻、成乳牛腹泻案例均呈现绝对值增长趋势,可直接导致成乳牛短期剧烈减产、犊牛死亡等,经济损失严重。本文根据近几年南方地区多家牧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监测结果,提出强化奶牛场关键环节的卫生管理来降低奶牛腹泻的危害。在预防与治疗时应侧重食源性监控及肠道菌群平衡性引导,而不是抗生素类药物对抗性预防与治疗,这应是奶牛消化道疾病控制的方向。

概述

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加,奶牛养殖技术得以不断进步和更新,在不断刷新历史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潜在新隐患。如夏季防暑降温空前的重视,其奶牛所处环境潮湿度大大增加,部分牧场跟不上这变化节奏,原先平衡被打破,导致夏季奶牛乳房炎增加幅度更大,原粮卫生管理、环境应激管理等稍有疏忽还会引起群发性奶牛腹泻,而这些需要及时跟上变化,通过进一步强化管理、技术配套更新等措施来预防。

病因追溯

对犊牛而言,腹泻多以初乳、常乳饲喂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采取增强抵抗力,减少环境应激等措施能大部分解决犊牛腹泻问题。

对成乳牛而言,腹泻时奶牛产量会短期迅速下降,偶尔会伴有体温升高等感染情况,多数呈现一过性经过,7~10天左右腹泻热症状逐步消失,其产量损失巨大。

冬春交替季节,当单个牧场出现群发性(3天内累计5%以上)腹泻案例,立即启动群发性疾病干预程序,遂进行病原菌筛选监测与防控。

1.病毒类病原筛查

表1乳牛腹泻牛只血液样本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注:结合牧场实际,考虑引发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疾病可能性排除,但不排除未知病毒。

2.细菌类病原筛查

考虑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性病原也可导致一定程度腹泻,但腹泻牛粪便病原较多,因条件有限,难以区分出哪种病原占据主导,且本身粪便中也含有相关病原,于是从洁净度角度出发,选择粗料草料中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作为监测重点,对相关饲料草料进行了跟踪分析。

材料与方法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显色混合培养基配制13g混合培养基溶于ml无菌水中,灭菌°C,15min,备用。针对发病牧场,采集单批次的青贮大麦、苜蓿、羊草(国产)、燕麦草各5g材料,剪刀剪碎后加入20ml无菌水混合,置于36°C培养6小时后分别涂板;6小时后制备新鲜洗液;ul涂板后36°C培养22-24小时,拍照计数观察,沙门氏菌红色,大肠杆菌蓝色。

培养结果

表2料抽检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该批次羊草存在沙门氏菌污染,苜蓿草存在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污染,燕麦草与青贮大麦也存在沙门氏菌污染,尽管自然环境中也存在一定量细菌,但存在一定量的沙门氏菌值得大家警惕,在选择原粮时应选择优质卫生的产品。

全混合日粮(TMR)饲喂前后比较

因最终直接饲喂奶牛的为全混合日粮,故针对日粮饲喂前后进行细菌数翻代跟踪,主要目的看细菌繁殖速度,采取细菌平板计数方法监测。

表3全混合日粮常温条件下饲喂前后细菌数变化

注:采样检测季节为常温18~21度。

结果显示,在直接饲喂奶牛的全混合日粮中存在的细菌,经过5小时候后剩余的料其细菌含量扩大了倍,所以其残存的料不及时清理将会成为直接的重大污染源。

防控措施

防控思路

奶牛腹泻直接原因应是肠道菌群的紊乱,各种应激导致肠道平滑肌的急剧收缩导致的,所以重点应控制外来影响因素,应属于可控和可预防。基于上述跟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奶牛腹泻原因很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个体牛腹泻

如果出现单头牛只腹泻或者零星腹泻牛只,克考虑到个体差异病原检测,如副结核抗体检查、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筛查等,从生产实际出发,该项工作应提前开展,即日常生产中,应主动筛查该类问题牛只并早期处理。如果一直零星出现类似腹泻牛只,包括犊牛,应考虑到生产管理中存在漏洞的可能性。

群体牛腹泻

如果短期出现群体性腹泻问题,一般应从整体角度考虑,且首先应假设具有传染性,采取传染性疾病考虑的措施进行防护,早期体温监控是很好的手段,加强牛只隔离与环境管理,针对其他健康牛积极采取预防性保健措施,立即寻找可能的发病原因并杜绝隐患。

防控重点

饲料环境管理

重点监控草料原料,限制发霉潮湿的草料使用,采购中选择优质粗料。日常管理中,加强草料的防潮防霉管理,定期检查与监测,及时剔除不合格原料。

全混合日粮饲喂过程中应做到全程监控,不仅仅监控数量,更要监控质量卫生,如TMR发料机清洁工作、输送带清洁、剩料清洁与控制等,减少卫生死角。

对犊牛而言,更应监控初乳、常乳的饲喂质量等,以抗体合格率及犊牛发病率死亡淘汰率评估饲喂管理效果。

病原筛选管理

对于大型奶牛场,应主动筛选牛群中可能存在的疑似传播源,防止存在扩散可能性。

卫生管理

水分是微生物病原生存的三大条件之一,所以在日常生产中应及时清理清洁牛粪,减少粪尿污染牛身,尽可能使用干燥类消毒产品,减少细菌繁殖。因腹泻属于消化道类问题,所以需要特别注意食入性原料卫生控制,包括有清洁卫生的水源。

应激管理

应激可造成奶牛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对病原菌易感度增加。生产中其生理性应激可通过饲养管理来减轻,而环境性应激应通过加强生产管理来降低。如冷空气来临前,应根据天气预报提前作出防寒保暖工作,不仅仅在于牛舍的温度控制,还得注意牛舍外面的草料防护,防止积雪、积水等对青贮、羊草等影,而这很容易忽略。

预防性干预

成乳牛因为产奶,遇到腹泻一般不采取抗生素治疗,多采取保守疗法,防止脱水引起死亡淘汰。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预防办法,在采取上述管理措施的同时,我们在气温交替季节或者腹泻发病初期,对全群易感牛群选择性使用一些具有功能性抗应激饲料或者微生态制剂,以帮助奶牛强化肠道菌群的平衡能力,并立即采取全群消毒工作,防止潜在可能的传染性病情扩散,减少损失。群发性疾病建议应从群体使用药物产品的角度考虑防控方法及效果。

犊牛腹泻最主要原因是病从口入以及环境冷应激,抓好初乳常乳的有效性,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按科学程序定期预性驱虫,可大大减少犊牛腹泻。

腹泻治疗

新发病的腹泻牛只应及时跟踪体温及精神状态,在使用收敛药物的时候注意分析发病原因,杜绝隐患,减少群发的可能。对于腹泻犊牛应侧重恢复牛只体质,防止衰竭死亡。

总结

随着奶牛养殖规范化标准化的推广,年度奶牛腹泻发生的比例逐步下降,但一过性的成乳牛腹泻还是时有发生,经济损失不容小觑。为减少此类损失,首先,我们应确保饲喂的日粮洁净与卫生,谨防病从口入;其次,继续夯实日常防疫消毒工作,主动筛选潜在病原,减少传染性病原导致的腹泻;接着,应加强应激管理,尤其气温急剧转换的季节,通过饲养、管理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减轻减少奶牛应激,保持奶牛瘤胃的健康,方可确保奶牛消化道平衡与稳定。最后,遇到群发性腹泻牛只,一定要分析发病原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才能减少今后类似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略)

光明牧业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权威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syw.org/alfx/287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