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症状与治疗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及病因引起的常见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如水样为特征。大多数患儿都在两周岁以下。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以前者更为多见。一般凡是由于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称为肠炎;非感染性及病因不明引起腹泻,称为消化不良。
小儿腹泻有夏季(6~9月)及秋冬季(10~1月)两个发病高峰。
夏季腹泻主要由细菌引起,通常大便带有粘液,常有腥臭味。秋冬季腹泻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以水样便、稀糊便为多,一般无腥臭味,常有酸味。
可从大便的性质分析腹泻的病因:脂肪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粪便为淡黄色,呈液体状,量多、发亮,可在便盆内滑动,尿布上有油腻而不易擦掉。淀粉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粪便为棕色、呈水样泡沫便。长期饥饿或母乳乳汁不足引起的腹泻,粪质少而粘液多,呈深绿色。小肠发炎的粪便往往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粪质稀烂。病毒性肠炎的粪便,多为白色米汤样或淡黄色稀水样便。粘液脓血便是细菌性结肠炎或细菌性痢疾的特点。
小儿腹泻常见的类别一般有以下五种:
1、生理性腹泻:有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出现黄绿色的稀便,大便次数也多,但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随着年龄增长,在添加辅食后腹泻自然消失。有生理性腹泻的小儿,通常在摄取牛奶或鸡蛋等异体蛋白质后,甚至在受到日晒、风吹或衣服的磨擦后,易发生皮肤湿疹、体温升高等现象。
2、饮食不当:由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无季节性,是由于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养不当造成的。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食物易在肠道内发酵而造成腹泻。婴儿进食过多、过少、不定时喂养,或过早进食大量淀粉类和脂肪类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换食物种类,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有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大便呈稀糊状、蛋花汤样或水样,甚至带有粘液。
3、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婴儿吃奶多,又增加了消化道负担,这些均易诱发腹泻。这种腹泻有明显的气候因素,所以天凉时要注意孩子的保暖和衣服增减,尤其到户外活动要更加注意。天热时要及时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同时要有必要的降温措施。如果出现这种腹泻,只要在饮食上稍加调理即可痊愈。
4、细菌性肠炎或痢疾:是由细菌侵入肠胃道引起的腹泻。轻的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增加,混有脓血;重的可突发高热,面色苍白,抽搐,四肢发冷,脉搏摸不到,甚至昏迷不醒。因为发病很急,肠道的病变还未形成,病儿不但没有腹泻,有时还可便秘。此时的发热症状和脑膜炎、败血症很难区别。1岁以内的婴儿患菌痢症状往往不典型,表现无热或低热,每天排3~5次水样大便,易误诊为消化不良。
小儿腹泻的预防和护理:
1、注意卫生清洁食品应新鲜、清洁,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保持饮用水洁净,孩子及其看护人都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2、坚持母乳喂养尤其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
3、注意饮食质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调配,不宜过多或过早给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初出生至3个月内婴儿母乳不足,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4、防止受凉尤其是腹部受凉。孩子因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特别是腹壁及肠道缺乏脂肪“保暖层”,因而容易受较凉空气的刺激而引起肠蠕动增加,导致便次增加和肠道水分吸收减少,大便稀溏,病毒也容易乘虚而入。
5、应注意合理搭配孩子的饮食,以清淡,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粥。
6、调节好饮食,轻者不必禁食,可适当减少哺乳的次数,缩短喂乳的时间,停吃牛奶、巧克力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饮用淡盐水、米汤、稀藕粉等。病症重的应禁食6~12小时,如禁食一定时间后症状缓解,可逐步恢复饮食。恢复饮食必须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切不可操之过急。
小儿腹泻的治疗一般没有什么特效药。治疗的重点就是给孩子补充液体,即水和电解质。补充液体的方法首选高效又价廉的口服补液盐,它服用起来很方便,价格也不贵,在普通药房都能买到。如果孩子对口服补液不耐受,或腹泻程度加重,医院,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的紊乱。切不可乱用抗生素,以防不良后果。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其标是机体感受外邪,其本是脾胃虚弱。在临床上运用中医传统小儿推拿疗法治疗此病疗效显著。而且往往是经现代医学治疗疗效不佳者,经小儿推拿3~5次便可治愈。因此小儿推拿应作为治疗小儿腹泻的首选。其特点是让脾胃得到充分休息,为减轻脾胃负担,通过小儿特定穴位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而治愈此病。小儿推拿是祖国医学的魂宝,套用现代话说是纯绿色疗法,因此采用传统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不失为上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