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已至,万物随寒气逐渐衰退。中医学认为,深秋季节,虚寒性疾病将易于发作,虚寒性腹泻便是常见病之一,其中小儿脾虚泻和五更泻最为常见,小儿脾虚泄泻常表现为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睡时露睛等;而五更泄则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软等。今天就针对此类疾病给大家介绍一种中医外治的方法——“脐疗”。
脐,又称“神阙穴”。中医认为脐掌握任脉要穴“神阙穴”所在,又为冲脉循行之处,为经脉之中枢,经气之江海,脐可通过经气沟通上下内外,诸经百脉、五脏六腑。也就是说人的肚脐内联全身经脉,药物敷脐后,气味入血,在腹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并输送全身,调整脏腑病态。另外药物通过对脐部的刺激,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调整脏腑功能发挥其防病治本的功能,现代研究还表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脐作为腹壁最后闭合处,与全身其人他结构比较其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局部皮下无脂肪,药物敷脐后可以很好地穿透和吸收。脐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知药物可在脐部扩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结构特殊(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脐动脉壁没有胆固醇堆积),而认为此种特殊结构,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条件。
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在家中我们可以操作两种常用的艾灸脐疗法。
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悬在脐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
第二法:神阙隔姜灸。把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
当然除了艾灸法还有就是药物贴敷脐疗法,就是调制特殊药物,贴敷在肚脐,处方由专科医师调配,视病情分别采用酒,醋,油,生姜汁等调匀敷脐。并根据需要可局部加温,加炙,增强药物吸收,提高治疗效果。贴敷每日一次,连续贴敷10次为一疗程。不过,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疾病又分为寒、热、虚、实,尤其是腹泻,有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故敷脐的药物是不同的。因此,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来诊治,不能一概而论。
门诊周一至周五早上
西安交通大学中医针灸外治门诊
-END-
文/中医科
编辑/宣传部傅媛馨
西安交大二附院
大义大医为生命之光
仁心仁术尚德尚医
求实奉献开拓创新
中医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