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无极循经保健灸治疗调理肺结核的方法

时间:2020/7/28 14:47:32 来源:腹泻_腹泻治预防治疗网站 作者:佚名

肺结核

1.概述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临床症状常因结核的类型不同而异,一般主要表现为全身倦怠无力,午后微热,稍重时热型变化不规则,时高时低,干咳或有少量黏痰,胸痛,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盗汗,心悸,失眠等症。妇女常有月经延期或闭经。当肺部组织破坏形成空洞时,咳嗽增剧,咯大量黏液脓痰,有时痰中带血或大咯血。肺部病变广泛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肺痨”、“痨瘵”、“虚劳”“虚损”“骨蒸”等病症范畴。临床上一般分为阴虚和阳虚两大类。灸法治疗以滋阴润肺、健脾温肾、助阳益气为主,多取太阴经、阳明经、任脉和背部腧穴。

2.选用穴位

主穴:肺俞、膏育、大椎、足三里、阴郄、涌泉。

配穴:神阙、风门、四花、腰眼、关元、肾俞、三阴交等。

3.灸治方法

(1)艾卷温和灸

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2)艾卷回旋灸

选用穴位、灸治时间及疗程同艾卷温和灸。

(3)艾炷隔姜灸

每次选用1?3个穴位,每穴每次灸3?10壮,艾炷如枣核大,施灸时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烫感,即将艾炷去掉,另换新炷。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4)艾炷隔蒜灸

选用穴位、施灸壮数及疗程同艾炷隔姜灸。

(5)艾炷直接灸

施灸前先在穴位皮肤上薄涂一层凡士林,然后将艾炷(宽约0.3厘米,高约0.6厘米)放在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接近皮肤时,术者在病人穴位皮肤周围用指轻轻地抚摸,以减少灼痛。每次选用1?3穴位,每穴每次灸1?5壮,每周灸2次,或隔日灸治1次。

(6)艾炷瘢痕灸

每次选用2~4个穴位,背部俞穴每穴灸5~7次壮,腹部及四肢部每穴每次7~15壮。艾炷如麦粒大。小儿肌肤娇嫩,不易多灸,艾炷宜小。

(7)蒜泥艾炷长蛇灸

先将艾绒制成半个枣核大艾炷~枚,再取大蒜约克,除净蒜皮捣烂如泥,备用。施灸时先嘱患者伏卧于床上,胸腹部垫高,再将蒜泥敷于第六颈椎尾骨之间的部位,厚约0.2厘米,宽约2厘米,蒜泥周围用棉纸封固。然后在大椎穴至腰俞穴两点以筷头轻轻按压成凹陷,再在这两点上安放艾炷同时施灸。如患者有灼烫感时即换一壮,连续灸之百壮以上,以灸至患者自觉呼气时鼻中或口中有蒜味才停止施灸。最后用温开水敷于周围封固的棉纸上,慢慢将棉纸与蒜泥去掉,用针挑破水泡,再涂以滑石粉外敷消毒纱布即可。慎防感染,一般约10天背部皮肤可恢复正常。

(8)熏灸器灸

将艾卷艾加添支持与固定的附件一起熏灸器来施灸,(此法施灸时位置稳定,热度均衡持久,并能随意调节。)在灸取阴郗穴时,许多病人有灸感发生,其传导基本上是沿着手少阴心经自上至内侧转入腋下而进入心前区,在正当心脏的部位感应逐渐扩大,多为为热感并伴有仪行、盘旋或压重感等感觉,时间长短不等,可自数分钟以至数十分钟(作用发挥),最后将次下降,以至消失。如无此熏灸器械,也可按照艾卷温和灸操作,每日1次,每次15~0分钟。

(9)五倍子敷灸

取五倍子适量,研细贮瓶备用。于每晚睡前将药末约1克纳入神阙穴中,外以胶布固定即可。此法多用于盗汗明显者。

(10)肺痨膏敷灸

取白鸽粪15克,五灵脂15克,白芥子15克,大蒜15克,醋化麝香0.3克。先将以上前三味药共研细末,再将大蒜捣成泥膏,最后把米醋融化之麝香兑入,调和均匀,密贮备用。选用穴位为肺俞、膏肓、百劳、结核穴。敷灸时取绿豆大药膏放于2厘米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心,敷贴于穴位上,每次选上1对穴,每次敷灸30~60分钟,每次敷灸1次,上穴依次选用。敷灸后可能起水泡,能自然吸收。

(11)白芥子敷灸

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选用穴位为结核穴、风门、肺俞、心俞、膏肓等。敷灸时取药糊约2克,摊于3~4厘米直径的膏药上,贴敷在穴位上。每次选一对穴,诸穴交替使用,每次敷灸1~3时,局部有烧灼感时即取下,局部可有皮肤发红、发痒、继而可能起小水泡。4~5天敷灸1次,共治疗3个月。

(12)蒜泥敷灸

取独蒜头一头,或加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成泥膏状,或加入上药末调匀。敷灸时每次用蒜泥10克,分别贴于涌泉穴,用胶布固定(为防止局部起泡,可先在穴位处涂擦植物有少许),每次敷灸3~5小时,每天敷灸1次,连续灸治3天。该法对咳血效果较佳。

4.经验辑要

灸法治疗肺结核在我国历代医籍中早有记载,如《外台秘要》述称以“四花穴灸骨蒸老热”,《针灸大成》记载治疗痨病灸百老穴等。近几十年来,应用针灸治疗本病,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陆千甫综述了年以前各地资料例的效果,认为针灸疗效是可靠的,对浸润型及血型播散型之新鲜病灶的进展期、溶解期疗效最好,慢性纤维空洞型疗效较差。通常有以灸为主配合针刺,或以针为主辅以灸法等。(陆千甫.针灸治疗肺结核之研究.哈尔滨中医,,4(7):15)。近二十年来,各地应用抗老药物的同时,破坏针灸疗法,对加速病灶愈合,减轻症状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并重点观察了治疗结合结核空洞和咳血的疗效。

临床应用一:据曹青冰报道,应用针刺和灸法治疗肺结核97例,全组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均配合内服抗结核药物。常用穴位多取肺俞、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神门、百会、中府、列缺、合谷、复溜等根据病情而灵活选用。10~14次为1疗程,开始时每次治疗1次,1周后改为隔日治疗1次,针刺采用镇静手法,留针15~20分钟,灸法采用温热手法,多采用艾卷回旋灸法,每次每穴灸5~10分钟,一般以灸治皮肤潮红为度。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中,大部分是经抗结核药物治疗时间较长,而临床症状的效果不佳者,应用针灸后即获得较好的疗效,经治疗数次后,消化功能改善,食欲增加,胸痛消除,咳嗽较少,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1.7%。(曹青冰,等.中医杂志,,7:33.)

临床应用二:上医院肺结核防治所应用艾灸治疗本病2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5例,年龄均在20~60岁,病程均在1~8年;浸润型7例,慢性纤维空洞型17例。全国病例均经长期各种抗老药物治疗而无效者,其中22例痰菌持续阳性,绝大部分病人有代偿功能不全。灸治时主穴取大椎、身柱、肺俞、膏肓;配穴根据病情不同随症加减,按艾柱直接灸法,每周灸治2次。每次开始采用大椎一个穴位,灸1壮,以后采用2个穴位,每一穴位首灸1壮,以后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不同,灸2~5壮。灸身柱穴时病人感到腹部发热,灸肺俞穴时病人常感到足部发热。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用上法治疗后,痰菌转阴者6例,转阴率27%,咳血减轻,痰量减少者16例,食欲增进者8例,代偿功能显著好转者3例,体重与血沉无明显改变。本组病例灸治最多者27次,最少者3次,以22次为最多数。

病案举例:患者男性,30岁,会计。年发现肺结核,病程已8年,曾经使用链霉素、对氨柳酸、异烟肼长期治疗无效,并用其他抗菌素及一般对症疗法,亦未见症状改善,年10月胸片诊断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代偿功能极差,痰菌阳性,食欲不振,痰多而浓,气促心悸,经常低热,长期卧床,来源时乘三轮车需人搀扶。于3月21日接受灸疗,灸1次后食欲即增进,3次后痰量减少,气促改善行走有劲,治疗27次,代偿功能显著好转。(上医院肺结核防治所.艾灸治疗肺结核24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2:28)

临床应用三:据奚永江报道,应用艾灸法治疗本病24例,取得一定疗效。本组病例为浸润型伴有空洞(2厘米以内)及浸润型吸收好转患者,其中痰菌阳性者14例。均经长期化疗无进步。灸治取穴分三组:①主穴为肺俞、膏肓;②主穴为膈俞胆俞;③主穴为大椎、身柱。各组配穴均为风门、心俞、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等。以上诸穴均用艾炷灸法(艾炷如麦粒大),各组穴位轮流使用,每穴每次灸3~5次,每周治疗2次,3个月为1疗程。本组病例有19例并用抗老药物。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经5~10月灸治后,有13例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1例空洞关闭,8例痰菌转阴。19例在症状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消失。(奚永江.上海中医杂志,.3:20)。

临床应用四:据北京结核研究所等单位报道,应用艾炷隔姜灸为主,并用化学疗法治疗浸润型肺结核例,取得较好效果。临床上选择例浸润型肺结核进展期或溶解期及少部分吸收好转期,分成两组(均为例)进行观察,一组用隔姜灸加化疗(简称观察组),另一组单纯化疗(简称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基本相同。治疗方法:观察组:①灸法治疗按艾炷隔姜灸或配以艾卷温和灸,灸治穴位选择及间隔时间根据不同病情而灵活掌握。浸润型或吸收期分两组,第一组主穴为膏肓,第二组主穴为膈俞、胆俞;配穴均为足三里或三阴交。以上主穴施以隔姜灸,每穴灸3~10壮;配穴施以艾卷灸。两组穴位每10天轮换1次,休治10天后再继续治疗。肺结核溶解期,每星期一、三、五灸腰眼、三阴交。每星期二、四、六灸膏肓、足三里。星期日停灸,灸10天,休治10天。②化学疗法:口服异烟肼每日毫克,对氨柳酸钙每日8克。对照组单纯用化学疗法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总结。

治疗结果:用以上治疗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了对比观察,无论在临床症状的消失、实验室检查及x线表现显著改善者远较较对照组为高,两组之比为4:1;②观察组对空洞的有效率为64.4%,对照组仅为23.8%,两者之比为3:1;③在临床症状方面,如疲倦,胸痛,食欲不振,咳嗽等,观察组较对照组易于消失,观察组体重增加者较多;④观察组血沉转变为正常者较对照组为多;⑤痰结核菌的阴转率观察组略高。(北京结核病研究所.例浸润型肺结核隔姜灸并用化学疗法的临床研究,中华医学杂志,年4:.)

临床应用五:周楣声用熏灸器炙阴郄穴曾治疗8例肺结核病盗汗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经1次治疗后,当夜盗汗多可得到控制。如中止治疗,效果最可最长可维持半月,最短仅1~2天。也有经1次治疗而完全得到控制者。如连续灸治数次,疗效可大为巩固。

病案举例:叶xx,男32岁。患者有肺结核病史,半月来低热,每夜盗汗,浸透衣被。精神困倦,食欲不振,脉细数,苔薄,舌降。第一次先灸左阴郄,约10分钟后,灸感开始向前移行,沿手少阴心经进心前区,热感逐渐扩大如掌大,有盘旋感,约15分钟后,感应逐渐减弱而消失。当夜盗汗得到控制,未续灸,两日再发。又用原法续灸4次,盗汗停止(周楣声.灸感对中医基本理论“心主汗”的论证.中医杂志,,1:58.)

临床应用六:金西林采用长出比火日治疗2例肺结核患者,通过半年随访观察,取得较好效果。

病案举例:例一,顾xx,男,25岁,末婚。年春曾咯血一月余,经x光透视为“浸润型肺结核”。常咳嗽胸闷不舒,易感冒,工作紧张后即咯血数口,平素多失眠、遗精,以致身体消瘦,经多次治疗,未见效果。年7月21日傍晚又大口咯血,连续10多天,住本院治疗咯血方止。后住上海xx医院X线透视仍为“浸润型肺结核”。于是动员患者来本院采用长蛇灸治疗。即于年8月11日作初次灸疗,9月13日作第二次治疗。初次灸后二、三天内身体感到很不舒服,灸处皮肤起泡。敷灸处均疼痛,三、四天后该处表皮逐渐脱落,有痛痒感,至一星期后才恢复正常,唯皮肤上遗留的痕迹约三个月才消失。初灸后四天内痰中尚有鲜血,唯咳嗽减轻,胸院宽畅,食欲增加。经第二次灸后咳嗽消失,遗精亦愈,且感冒也不复发,体重由50.25干克增至60.5千克。年5月12日经X光透视复查,原病灶处已钙化,且能参加体力劳动。

例二:祝xx,男,27岁。身体素来健康。于年5月初,连续寒热,咳嗽、胸闷、头痛、眩晕,经常形寒失眼,面容憔悴,体重显著破轻,6月7日经上海xx医院X光透视为“右肺上叶阴影”。7月21日起因肺咯血住xx结核病防治所治疗,x光透视为“浸润型肺结核”,虽经服药疗养而病势仍进展,咳嗽增加,咯血次数亦多,每日午后潮热,食欲减少,神疲乏力。又往上海xx医院检查,经x光摄片与会诊确定为“右上肺结核空洞形成”,决定行右上肺切除胸膜成形术,唯因病灶在进展中,仍嘱回家疗养。后来本院求治,于年10月14日施行长蛇灸,灸后4天咳嗽、咯血显著减少,半月后咯血停止,午后潮热消除,精神好转,体重增加。同年12月14日仍在上海xx医院透视摄片复查,右上肺空洞缩小1/3,空洞周围病灶也已稳定(与施灸前对比)。年5月4日复查仍在好转期,且照常工作。(金西林.长蛇灸治疗肺痨的初步观察,江苏中医,,7:29.)

临床应用七:据无锡市传染病防治院报道,应用白芥子敷灸为主,配合中药“抗痨1号”内服,治疗肺结核空洞40例,共有44个空洞,其中有40个洞龄在半年以内,新发空洞33个,其余3个洞龄为一年半,一个洞龄为10个月,全部病例均住院观察,观察时间为3个月。

治疗结果:(1)痰检阳性者17例,有4例转阴(空洞亦闭合);(2)胸片:44个空洞获得显效(空洞消失)者15个,占34.1%,好转(空洞缩小0.5厘米或空洞消失,但尚形成直径1厘米的残灶)者13个,占29.6%,无效者14个,占31.8%,

恶化(空洞扩大0.5厘米以上)者2个,占4.5%。(无锡市传染病防治院:芥子膏大位贴敷为主治疗肺结核空洞40例疗效观察,江苏医药,,1:51)

临床应用八:据上海医院肺科报道,应用大蒜泥敷灸浦泉元,治疗肺部疾患所致的咯血35例,其中肺结核血20例,治疗后19例血止;支气管扩张等患者的咯血15例,治疗后10例血止。在29例有效病例中,敷灸2次(4天)以内血止者占25例,其中有5例系大量持续咯血,曾用脑垂体后叶素治疗无效,改用此治法后血止。中等量以上咯血的疗效为好,对持续少量咯血或痰血的疗效则不显。(上海医院肺科.大蒜泥敷贴涌泉穴治疗咯血.浙江中医药,,1(3):47.)

临床应用九:临床上应用肺痨膏敷灸观察了80例各型肺结核患者,认为该法对浸润型及血型播散性之新鲜病灶的进展期、溶解期,身体尚不太虚弱的患者疗效较好。若伴有痰血及痰检阳性,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可敷灸涌泉穴。并认为配合抗旁药物化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5.参考资料

(1)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壮,不可针。

吐血唾血,上气款逆,灸肺俞,随年壮。

膏盲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欬逆、狂惑忘误。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肋间空,去胛骨,容侧指许,摩唱肉之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出,若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左肩上,拄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当伸两臂者,亦可伏衣朴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复穴,不可得也。所伏衣朴,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壮旺,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千金方》)。

(2)崔丞相灸劳法。《外台秘要》崔相家传方,及王宝臣经验方,悉编载,然皆差误。昆陵郡有石刻最详,予取诸本参校成此一一书,比古方极为委曲,依此治人,未尝不验,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宜城久病虚羸,亦用此而愈。取穴法,先两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蜡之,勿令展缩,顺脚底贴肉坚踏之,男左女右,其绳前头与大拇指端齐,后头令当脚根中心,向后引绳,循脚肚贴肉,直上至曲瞅中大横纹截断,又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门,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骨弓

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勾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此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来脊骨上墨点处,横量取平,勿令高下,绳子先中折,当中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以绳子上墨点,正压脊骨上墨点为正,两头取平,勿令高下,于绳子两头以白圈记,白圈是灸穴。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与鸠尾齐,鸠尾是心岐骨,人有无心岐骨者,至双胸前两岐骨下量取一寸,即是鸠尾也。即双截断却背,翻绳头向项后,以绳子中停取心,正令当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夹项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其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以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处是灸穴。

以上是第三次点两穴,谓之四花,灸两穴各百壮,三次共六穴,各取离日量度讫,即下火,惟须三月三日艾最佳。疾差,百日内慎饮食房事,安心静处将息。若一月后觉未差,复初穴上再灸。(《济生方》)

(3)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虚劳,关元灸,累积至五百壮。(《扁鹊心书》)

(4)唾血内损,鱼际、尺泽、间使、神门、太渊、劳宫、曲泉、太溪、然谷、太冲、肺俞灸百壮。肝俞灸三壮,脾俞灸二壮。(《神应经》)

(5)崔氏取四花穴法: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低羸痼疾。用蜡绳量患人口长,照绳裁纸四方,中剪小孔,另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趾,后上曲瞅横纹截断。如妇人缠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髃穴贴肉,量至中指头截断,却络在结喉下,双垂向背后,绳头尽处,用笔点记,即以前纸小孔安点中,分四方,灸纸角上各七壮。

按:四花穴,古人恐人不知点穴,故立此捷法,当必有合于五脏俞也。今依此法点穴,果合足太阳膀胱经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难经》日:血会膈俞。疏日:血病治此。盖骨蒸劳热,血虚火旺,故取此以补之。胆者,肝之腑,肝能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胆俞四穴者,为粗工告也。但人口有大小,阔狭不同,故比量四花亦不准,莫若只揣摸脊骨膈俞、胆俞为正,再取膏肓二穴灸之,无不应矣。

灸劳穴法:《资生经》云:久劳,其状手脚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肌瘦面黄,减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于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服大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分开发,量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人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量穴。灸时随年纪多灸一壮。如人三十岁,灸三十一壮,累效。

按此穴,合五椎两旁,各一寸五分,心俞二穴也。心主血,故灸之。(《针灸大成》)

(6)骨蒸热不可治者,或前板齿干燥,取大椎。

又法,鸠尾灸二七壮补之。(《医学纲目》)

(7)方书云:虚损痨瘵,只宜早灸膏肓穴,此乃虚损未成之际。如瘦弱兼火,亦只宜灸内关、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阴火,不宜灸。(《医学入门》)

(8)八月朔日,收取露水摩墨点膏肓穴,治痨瘵谓之天灸。(《本草纲目》)

(9)治自汗盗汗,五倍子为末,用津唾调填满肚脐中,以绢帛系缚一夜即止。加枯矾末少许更妙。又方,用何首乌为末,津唾调脐中即止。(《经验良方》)

(10)诸虚芳热,气海、关元、膏盲、足三里、内关(治劳热良)。

虚损,中极、大椎、肺俞、膈俞、胃俞、三焦俞、肾俞、中院、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长强。

传尸痨:第一代虫伤心宜灸心俞穴并上下如四花样,第二代灸肺俞四穴如前,第三代灸肝俞四穴如前,第四代灸阴俞四穴如前,第五代灸肾俞四穴如前,第六代灸三焦俞四穴如前。

此症五日轻五日重,轻日其虫大醉方可灸。

一法灸腰眼穴,其法令病人平眠,以笔于两腰眼宛宛中点二穴,各灸七壮此穴诸书所无而居家必用,载之云其法累试累验,主治痨瘵已深之难治者,于癸亥日二更尽三更初令病人平眠,灸三壮。

一传尸痨瘵以致灭门绝户者有之此症,因寒热前作血凝气滞化而为虫,内食脏腑每致传人,百方难治,惟灸可攻。其法于癸亥日二更后将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时,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间两旁自有微陷可见,是名鬼眼穴,即俗所谓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点记,然后上床合面而卧,用小艾炷灸七壮或九壮,十一壮尤好,其虫必于吐泻中而出,烧毁远弃之,可免传染。此比四花等穴尤易且效。穴在肾俞下三寸,夹脊两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

一法凡取痨虫,可于三椎骨上一穴并膏育二穴各灸七壮,然后以饮食调理,方下取虫等药。

骨蒸寒热夜热,百劳、膏育、肺俞、魄户、脾俞、肾俞、四花穴、间使、足三里。

盗汗,肺俞、复溜、意譆。

咯血,凤门。(《神灸经纶》)

(11)五劳羸瘦:足三里针灸之。体热劳嗽:魄户针灸之。虚劳骨蒸盗汗:阴郄针灸之。真气不足:气海灸之。虚劳百证:膏肓、四花、腰俞,皆宜灸之,然宜于阳虚证。(《中国针灸学》)

(12)痨瘵,阳虚:用强壮灸法,取肺俞、膏肓、关元、足三里,每三天灸一次;艾炷如麦粒大,直接灸之,每次三壮,三里可灸七壮,其他如四花、患门、腰眼均可参考使用。(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

(13)背部:大椎、肺俞、膏肓、膈俞、胆俞。腰部:命门、肾俞、阳关、腰眼。骶部:下腰(在骶骨中央)。腹部:气海、关元。下肢:足三里。以上各穴,背部穴应少灸,腰、腹以下穴多灸。如用温热灸法,可以经常施灸;如用烧灼灸法,必须间隔十余日灸-一次。(《针灸学手册》)

(14)取神阙,用五倍子去蛀,为末,炙干,研细,温水调药填穴内,外以胶布封固。或用五倍子60克,龙骨15克,研末,温水调敷,每晚睡前敷一次。此方对盗汗症明显者,有较好的疗效。(《实用针灸学》)

(15)川乌、乳香、没药、续断各15克,明雄10克,朱砂15克,元寸0.5克。诸药除元寸另研外,其余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先取元寸三分之一,放入神阙穴内,再取药末15克,撒布元寸上面,盖以槐皮,上放预制的艾绒炷,点燃灸之,至病人腹中作响,大便下涎物为止,二天一次。灸后只服米汤,食白粥,饮少量黄酒,以助药力,至愈为止。(《穴位贴药疗法》)。

6.补充说明

灸法治疗肺结核有一定疗效,尤对咳嗽咯血,盗汗等症效果显著。对于重症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isyw.org/cjwq/684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