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广东中英街一街两制的奇观

时间:2016/4/25 8:52:54 来源:腹泻_腹泻治预防治疗网站 作者:佚名

走遍广东——中英街:“一街两制”的奇观

中英街的由来  前不久,众多热情的深圳人纷纭投票参与深圳8景的评选活动,据悉,中英街作为深圳8景之一很有希望入选。如果中英街能够入选,那末入选的主要原因恐怕在于中英街所具有的独特的“一街两制”人文历史景观,由于这类景观在国内独一无二。  其实,国内外知道中英街的人都很多,曾在中英街疯狂购物者没法统计。但真正了解中英街历史的却其实不多。作为1名中国人,当漫步中英街时,在街心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刻有“中英地界”、“光绪2十四年”、“1898”字样的石质界碑。界碑一侧书写中文,一侧书写英文,它就是1899年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的产物,是中英街的标志性建筑,让人心情沉重。  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1899年6月9日李鸿章在北京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他们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丈量和勘界,在丈量好的点位竖立了木质界桩,界桩上书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界桩在沙头角一条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开、向前延伸着,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还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渐构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政府开始实行边疆管理,所有人员均须从正式口岸凭公安机关签发的《出入境通行证》进出境。“中英街”非正式口岸,因此开始限制人流来往。加上建国早期中英关系仍比较紧张,中方开始履行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政策,港英政府则在“新界沙头角”实行“宵禁”,中英街变成了边防禁区。    建成“一国两制”观光园  中英街未来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它的确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新的旅游计划把中英街肯定为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题的“一国两制”观光园。分批修复街区八个历史文化景点;逐渐完善餐饮街、酒吧街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努力调和港方对中英街修复改造项目给予理解与支持,构成互动局面,给游客提供一个能够感受中英街历史的、完全的中英街形象。同时争取深港互动,把“旅游蛋糕”做大。中英街由深港双方组合而成,是一个整体。深圳方面除争取港方联合参与修复改造中英街外,还应与港方联合呼吁开放“新界沙头角”一侧的旅游限制,不但让游客真正体验“过境游”的新奇和神秘,更能体现“一国两制”观光园的旅游特点。同时,争取早日开通大鹏湾海上一日游,游客在游完中英街后,从沙头角乘船到新界生态环境保护极佳的鸭洲岛、吉澳岛和荔枝窝去旅游,推动实现深港互动和共赢的局面。    中英街8个历史文化景点  1.国旗风采 2.古井乡情 3.古榕奇观 4.警世钟亭  5.历史见证 6.吴氏宗祠 7.天后庙宇 8.海关原址    如何办理到中英街观光手续  1.游客到中英街观光,目前主要通过旅行社组团办理一日游进入中英街。  2.也有通过在深圳的对口单位通过公安部门办理《边疆特别管理区通行证》进入中英街参观的。  3.中小学校组织未成年人团体可享受免办证和免费参观待遇。学校可以通过互联进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站--,通过点击“申请”向博物馆提出参观申请,博物馆在3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日出沙头”  的地方  从深圳市中心驱车东行大约20分钟穿过梧桐山隧道就到了闻名全国的沙头角。沙头角背靠梧桐山,怀拥大鹏湾,地理位置特殊,人文历史悠久,近代遗留至今的著名历史景观中英街就位于沙头角镇内,它与香港新界陆域紧密相连。  中英街是十九世纪末英帝国主义侵犯和瓜分中国领土中的产物。在1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中英街不但经历了勘界风云、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也经历了乡民逃港潮和文革。改革开放后,沙头角成为“特区中的特区”,中英街成为闻名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全国的购物天堂。香港回归祖国后,中英街成了一国两制的窗口。中英街的历史变迁使它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和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中英街最吸引人的地方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条唯一250米长的小街曾一度在全国风靡一时?笔者以为,中英街长期以来地处边防禁区,由此造成了人们对这个长时间封闭的沿海小镇的好奇心。毗邻香港新界的中英街实行“一街两制”,建立于免税街之上的,曾以物美价廉和满目琳琅的商品大大吸引国人眼球。如今购物天堂优势风光不再,但中英街留给人们的印象依然十分深入,人们常常在记忆去搜索、回想和思考这条小街上所产生的使人没法忘记的故事。  沙头角因何而得名已查无可考。据传其地名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清代时,一名官员赶早起轿从深圳墟来沙头角视察,当他们登上梧桐山顶时立即被眼前的风景所吸引,只见东方山海相连处,碧波粼粼,太阳像一个火球正冉冉升起,月亮还挂在西边的海角,这位官员此时雅兴大发,脱口吟出:“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沙头角由此得名。  清康熙元年(1662年)实行《迁海令》,沿海地区荒无人烟。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县复界后,实行招垦政策后,当地才陆续有客家人迁入。较早迁入沙头角的移民是吴氏宗族的1支,他们先在清溪(即沙头角河)南侧红花岭脚下的山咀村定居(今新界一侧),后由于水涝灾害,陆续迁到海边地势较高的沙栏定居(“沙栏”即海边的长形沙丘),他们在沙栏凿水井、盖房屋、修宗祠、建庙宇,从事渔业、农业、海盐、编织等生产活动。他们不但崇拜海神马祖,也崇拜土地神伯公,体现了鲜明的渔农经济文化特点。    中西文化  碰撞点  如果第一次去中英街,那末站在中英街街心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有两种社会制度和中西方两种文化碰撞的感觉。其实,从沙头角勘界以后,中英街就开始成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点。  鸦片战争爆发前,当地出现了身穿黑色长袍、手捧圣经的西方传教士,瑞士巴色会的韩山明、黎力基和韦永福牧师,他们是最早来沙头角传教并在当地居住和著述的西方传教士。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对当地的历史曾做了一些记录,后来出版了英文版的《东和墟》1书。书中除详细记载东和墟的位置、布局和经营的内容外,还对沙头角勘界前后这个封闭的小镇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记录。  中英街在未构成之前,当地最热烈的地方就是东和墟。此前,人们购买小商品均需要翻山越岭去深圳趁墟,交通极其不便。1820年后,鲨鱼涌潘姓人士发起在沙头角镇内横头街建墟,终得“10约”响应,肯定农历1、4、7为墟期。建墟早期有店铺72间,其中有中药店、猪肉店、米店、油店、木匠店,其中最着名的是狗肉面馆,每逢墟期门庭若市。直到1899年沙头角勘界后,有少许店铺迁到中英街和位于“新界沙头角”一侧的新楼街。当地出现了西饼屋、咖啡馆,码头还有通往鲨鱼涌的小火轮。1920年,从新界粉岭到沙头角还开通了小火车。沙头角这个边贸小镇突然变得热烈起来。不久,镇内出现了雅片馆、妓女屋、赌场、当铺和客栈,它们主要为驻扎在镇上的军官、兵士和海关职员提供服务。沙头角变成了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    “一街两制”  变迁史  “一街两制”是指“中英街”一条小街、两种社会制度。从沙头角勘界到中英街构成后,“一街两制”就成为中英街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那时,界碑一边是英国军警,一边是中国兵士,他们负责保持界碑一方的秩序,更必须严格站在属于各自界限一侧来值勤,谁也不能超出雷池一步。  “一街两制”使得中英街两侧保存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特点。在香港回归祖国前,界碑两侧悬挂的国旗不同,界碑两侧巡查的军警衣饰不同,界碑两边售卖的商品不同,界碑两边使用的货币不同。界碑两侧居民虽然同为中国人,但在意识形态和观念方面仍存有较大差异。而这一切都产生在近在咫尺的中英街界碑两侧,中英界碑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边疆界限。  勘界后,由于这道界限,居住在“新界沙头角”一侧的居民也常常白癜风传染会跨过界限到“华界沙头角”一侧的沙栏吓天后宫祭祀海神马祖,点几柱香借此维系共同的信仰。  1949年前,居住在新界一侧的居民常常跨过界限在中英街中方一侧的古井汲水,中英街曾流传着 “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歌谣。这口距今约300的古井不但对中英街两边居民有着养育之恩,它还成为了今天“一国两制”观光园古井广场中的重要人文景观《古井乡情》。  在中英街也有跨过界限不算违规的,那就是位于4号界碑旁那棵距今110年的古榕树。这棵榕树树干苍劲,枝叶茂盛,在中英街唯有它只管依照自然规律生长,把长长的枝干延伸到香港一侧,不但成为中英街历史文化景点中最为重要的1景《古榕奇观》,还成为文人墨客采风的重要素材。如今中英街4号界碑这棵“根在内地,荫泽香港”的古榕树早已成为中英街历史的见证。  凡是来过中英街旅游的人士无不对中英街保存的“一街两制”的历史感慨万分,真所谓“1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    “购物天堂”  曾光辉  中英街的真正兴旺是从1979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后开始的。那时由于国内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而紧挨香港的中英街却以免税街和价格优势成了国内闻名的购物天堂。每天前往中英街购物的人流不断,这条只有200多米长,三四米宽的小街被人流挤得水泄不通,少时4五万人,多时8九万人。人们肩扛手拎,香皂、袜子、洗衣粉;布料、手袋、化妆品,虽然挤得满身汗水,也会满载而归。  后来,随着内地生活水平提高,来中英街购物的目标转为选购金银首饰,反应敏感的香港商人迅速将世界新潮金银手饰引进到中英街,漂亮的首饰和低于内地的黄金价格一下使中英街成了全国第一条黄金街。那时,深港在中英街开设的黄金店铺就有47家之多,销售的黄金量要按吨计算,数量十分惊人。  据统计,1979年中英街的销售额为590万元,到1988年猛增到15.68亿元。那时,来深圳探亲访友的内地人1到深圳先托人办理沙头角边防禁区通行证,人们相互传言,来深圳不到沙头角等于没来深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英街购物的人气最旺,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内地经济发展,来中英街购物的人流逐步回落,乃至出现商业萧条、店员比游客还要多的现象。个别不法商人或以劣代优,或强买强卖,中英街由此遭受信任危机的考验。  对中英街不法商贩所引发的商贸问题,如今当地政府除果断采取措施,提出了“重塑中英街形象”的口号,并在改变其功能和发展定位上做文章,一度曾提出了中英街未来发展的新定位――努力把中英街建设成集购物、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近,还组织国内著名计划专家对中英街的未来发展进行计划,初步制定了“一国两制”观光园的发展目标。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英街的购物天堂地位将会成为保留在人们心中遥远的历史,代之而来的则会是中英街文化旅游的全面起动与兴旺。

转载请注明:http://www.isyw.org/fxcs/103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