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2009年文化工作获得新发展

时间:2016/4/27 9:41:24 来源:腹泻_腹泻治预防治疗网站 作者:佚名

阳江:2009年文化工作获得新发展

2009年,全市文化广电出版部门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狠抓落实为根本,紧密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主题,自觉、主动融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领》,不断强化机遇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全力首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1、2009年的工作情况

(1)强化队伍建设,为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提供重要保证。

1、展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当前阳江文广新局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依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整体要求,重点抓好了动员部署、学习培训、组织讨论、深化调研、主题实践、征求意见、查找问题、构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组织群众评议等各阶段环节,顺利完成了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调研、主题实践、征求意见、对比检查等情势,牢牢捉住文化工作服务全市经济发展这1主线,立足实际,边学边深入调查研究,边学边干,做到学有所成,干有成效。活动中,收到心得体会文章34篇,参加知识竞赛54人。围绕“破难解困促发展”专题撰写调研文章23篇。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4条,查找到存在的问题4项,收到直属单位、科室、个人分析检查报告17份。对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全市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系统全面地梳理出文化科学发展中存在的3方面突出问题,对存在问题的深层次缘由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查找到了3方面存在问题的本源,构成了推动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共鸣,明确了推动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总思路和4方面的具体工作措施,真正做到了以学习促认识提高,以凝聚思想促工作更上台阶。

2、继续强化局党组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龙头作用。制定了详细的学习方案,明确了每一个专题的中心发言人,把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到直属单位的中层干部和机关的全部干部职工,每一个专题学习做到交换学习心得体会人人发言。选派3名处级干部省业务部门举行高层次研讨班,2名副处级和4名科级干部参加市的业务培训,有效提升解决新问题的活力和能力。

3、扎实工作作风,促使机关效能跃上新台阶。制定和下发了《阳江市文化广电出版局2009年主要工作分工一览表》、《阳江市文化广电出版局2009年工作任务分解表》,坚持把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单位(科、室)每一个岗位,保证各项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催促、有检查;并坚持召开一次季度工作会议,对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加强了信息传递,在省、市报刊刊发信息18条,有效指点全市文化工作的展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查”满意率达100。

(2)创新体制机制,文化单位服务能力实力不断增强。

鉴戒阳江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的成功经验,屡次组织相干科室、单位研究、探讨和修改阳江市粤剧团、歌舞团改制方案,取得市政府审批通过后,积极推动转制工作并于7月底全面完成。市电影公司转制后,即引入民营企业经济投入1800万元改造电影城和引进新装备,为大众提供一个高雅舒适的电影场所。改造后的电影城已于2009年8月底开张。市粤剧团、歌舞团改制后也按增强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组建了阳江市歌舞剧团,国庆期间以崭新的面貌为公众作汇报性演出10多场。

阳江市图书馆、大众艺术馆不断加强业务建设,积极展开各项服务工作。市图书馆展开了“‘祖国在我心中’少年儿童读者座谈会”读书活动,向每位到馆参加活动的读者发放《祖国在我心中活动纪念册》,积极推动全民浏览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构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为读者提供热忱、高效的服务。2009怎样根治白癜风年以来,阅览流通量达53000人次,同比增长10;借书量达38400册(次),同比增长12;参观、咨询达22000人次,同比增长20,有效地发挥了阳江图书馆的文化园地作用。市大众艺术馆加强了培训、辅导工作,展开了采风活动,举行各类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着力抓好少儿文艺人材培训,举行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曲艺班等门类培训班,为今后全市群文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日臻完善。

积极实行基层文化设施覆盖工程,加快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络,稳步推动各项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

1是着力抓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头号文化工程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工程建设已进入到最后攻坚阶段,为保证工程顺利竣工,春节1过,阳江文广新局倾全局之力、全员驻场、自始至终承当该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工程于2006年1月13日正式开工,主体于2007年12月28日验收合格,2009年9月底,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工程建设已全面完工并转入竣工验收阶段,并定于12月1日试营业,12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人参观。

2是多方筹集资金,争取市财政安排经费270万元、省文化厅下拨资金100万元、省财政厅下拨资金50万元,不断健全文化艺术中心相干设施,配备了部份装备。市图书馆、市大众艺术馆于2008年12月全面对外开放后,2009年阳江文广新局不断争取各方资金支持,省文化厅下拨资金10万元、提供价值38万元装备,省财政厅下拨资金130万元,完善中心永久用水设施,推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同享工程建设,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终端电脑增加到60台,建立公安络监控系统,购置古籍专用樟木书柜和恒温装备,古籍善本得到有效保护;购置了具有特点的并合适少儿读者浏览的桌椅和建设省级活动图书馆。

3是积极配合推动冯盎将军陵园建设,首期工程建设已完成,现已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关山月故居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阳西县叶秀炯艺术馆已建成开馆运行。

4是强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逐渐推动社区文化站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加快东西两翼文化建设工程扫尾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的催促、检查、指点,全市受扶持的26个馆、站项目中,已建好的有6个,在建的有10个,正在计划、选址的有10个。阳东县图书馆、文化馆于6月16日开工建设。阳西县林德宏艺术馆及文化活动中心已完成计划和设计工作。另外,阳春市图书馆综合楼建设行将竣工。全市新建“农家书屋”45家,省配额价值2万元1600册书籍12家,其中江城区3家、阳西县3家、阳东县3家、阳春市3家。全市获省出版局赠予“岭南活动书香”车4辆。举行全市“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1期,100多名管理员受训,为加快阳江“农家书屋”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4)文艺创演繁华,大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多彩。

1、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组织、策划、参与“金牛欢腾贺新春”晚会、慰劳外来工新春文艺演出、“十百千”慰劳演出活动、“十八子杯”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演出活动和元旦、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建党88周年纪念日等重大节庆、专题文艺晚会。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实践科学发展观、文化下乡遍漠阳”文化下乡系列演出活动,深入全市各县区、乡镇共演出十多场,深受大众的好评。阳春市也组织展开“文艺轻骑送戏下乡”活动,参加演出团队有8个,演出共16场次。全市各类“庆国庆,迎中秋”群众性文艺活动多姿多彩,据初步统计,有专题文艺演出11场,字画摄影展览活动11场,曲艺展演10场,送电影下乡100多场。

2、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展开,文化下乡、文化进城的文化活动互动局面逐渐构成。坚持不懈展开文化下乡活动:1是整合国办、民办、培训机构和各文艺协会演出气力,创演本土节目,深入社区、农村演出,全市送戏下乡150多场;2是送电影到边远山区镇、学校和厂场,满足农民观影所需,全市共送电影下乡600多场。三是送书下乡。将8500多册农村大众急需的实用技术类书籍如《农村实用技术手册》、水果种植有关资料等送到乡下各个活动图书点和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4是组织全市城乡曲艺团队参加春节期间(初一至十五)曲艺、歌舞展演活动。

(5)实行精品工程,公共文化产品进一步丰富。

全市掀起新一轮文艺创作热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桂雄主编出版了《高凉风云录》、《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2009年,阳江文广新局重点对全市文艺创作进行整体兼顾,按种别分类分组,建立了文艺创作人才库。完善了《文艺作品评选及嘉奖办法》,对优秀文艺作品实行精神和物资两重嘉奖,着力营建争先创优的良好的创作氛围,促使文艺创作与时具进。召开两次重点文艺作者座谈会,激起创作热忱和豪情,获得实际效果。有2件作品取得全省大众文艺作品评选三等奖;《珍珠慈菇》通过选定参加省第六届大众戏剧曲艺花会评选;舞蹈《梦里水乡》、《闹春》参加质检系统新春晚会分别取得一等奖、三等奖;歌曲《友爱心连心》于6月初在北京《音乐周报》发表;漆画作品《伤痕中国――圆明园兽首印象组画》参加全国第十一届美展;曲艺、小戏、白榄以“南海Ⅰ号”、“科学发展观”、“时政时事”、“表扬新风尚”为题材创作,参加“实践科学发展观、文化下乡遍漠阳”系列演出。另外,还有多个散文、评论作品发表在《阳江》、《阳江电视周报》、《粤东文萃》等报刊,撰写10篇论文参加全省论文评选,有5篇入选。

(6)抓保护促传承,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深入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市48个乡镇(街道)807条行政村(居委会)完成实地文物调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44处,其中,新发现399处,复查145处。4月13日,在阳东县大八镇周亨村委会四卓河出土东汉中晚期古铜鼓一面,鼓面径宽位列全国第三,广东第一,鼓身高位列全国第一。6月26日,阳江文广新局拜托省文物局约请了省内外数名文物专家来到阳江,举行专家论证会,就铜鼓的年代、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肯定保护方案,约请省博物馆专家进行现场实物保护,并于9月14日顺利送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发现“恩州歌”石碑1块。充分利用文物普查成果,申报北山石塔和阳春独石仔古人类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启动《阳江文物志》编写。

抓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好“非物资文化遗产日”的宣扬、展览工作。对辖区内非物资文化遗产资源线索进行全面普查和分类整理,全市有线索719条,其中市直100条、阳西328条、阳东165条、阳春96条、海陵30条。已有13个项目被评为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个项目被评为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高流河墟被评定为省级名录。

(7)着实坚持“两手抓”,文化市场繁华有序。

文化市场管理始终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华”。全市文化行政执法依照“文明执法、秉公执法,保护依法经营,打击非法、违规经营”工作思路,坚持每周一集中学习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和相干政策,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培养;采取以会代训的情势,对吧、文娱场所、音像制品等文化市场业主进行法规法律培训学习,对在岗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讲,强化从业人员遵法经营意识;建立和完善吧“电子眼”监控系统,增置2台高端电脑,健全络文化监控平台,提高技术监管效能;扎实推动吧管理长效机制,建立鼓励与束缚并重的吧市场信誉体系,落实举报奖励制度,依法嘉奖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调动大众举报积极性,共同管理好文化市场;展开了“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保护著作权宣传周”活动和封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打击非法预装计算机软件专项治理行动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全面封堵和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大力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和计算机预装领域的盗版活动,清算各类“口袋书”、色情暴力图书和音像制品等专项行动。初步统计,全市全年出动人员7356人次,车辆1471车次,检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查吧、文娱场所等文化经营单位6122家次,查处违规案件84宗,其中吧28宗、文娱场所32宗、印刷复制企业8宗、音像2宗、书报刊5宗,撤消吧经营许可证3家,取消黑吧2家、无证书报刊摊2家、无证游戏机2家,收缴电脑主机5台、游戏机主板16张、非法音像制品1472张、非法图书2766册,保护了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规范有序文化经营行动,保证了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构成了具有阳江特点的文化产业群,全市有文化经营单位1014家,其中吧134家,卡拉OK歌舞文娱场所117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56家,电子游戏游艺经营单位60家,营业性演出团体6家,阳江市区电影院2家6个厅1400多坐位,书报刊零售店档384家,印刷企业168家,解决就业岗位2.4万人,年产值11亿元,税利5500多万元。

2009年,阳江文广新局在推动“部门协作、信息通报、社会监督、举报嘉奖”的市场管理机制进程中,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对市场布局进行了公道的调剂,新引入包装装璜、歌舞、大型吧等文化企业一批,审核审批文化经营企业35家,其中印刷企业11家,歌舞文娱场所14家,吧3家,音像制品经营店4家,书店6家。强化了服务,尤其是突出扶持投资规模达8亿元,进口只读光盘复制生产线5条(10个头),进口可录类光盘生产线20条(40个头)的德恩富影视光盘制作基地,帮助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共度金融时艰。

(8)坚持依法管理,广电事业快速发展。

1是加强广电安全播出管理,做到了严防死守,确保了广电安全播出无事故。建立广播电视监听监看系统,对市区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实时监管,全面清算智慧问答、医药讲座节目,发出停播通知7份,节目整改通知8份;受理广播电视广告投诉6宗,共发出《违规广告整改通知》4份,处理观众投诉10起;撤除收缴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80多套,较好地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正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权利。

2是逐渐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完成市区约11万用户的数字电视转制。针对大众的、反应数字电视收费太高问题,积极调和有关播出机构,结合阳江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剂,让大众得到实惠,具体是从5月1日起,基本型机顶盒由原来的650元/台,优惠为550元/台;主机收视保护费由原来的26元/月,优惠为24元/月;赠机方式开户的辅机收视保护费由13元/月,优惠为10元/月。已关闭摹拟信号区域,保存摹拟节目信号数由省、市物价局原定的5套调剂为7套,摹拟收视费标准由5元/月,优惠为2元/月。

2、存在的问题

2009年来,阳江文广新局虽然获得一些成绩,基本到达了预期的工作目标,但按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强省和市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名城要求,阳江文广新局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整体推动不平衡,个别工作成效不显著,狠抓落实不够,究其缘由主要是个别单位,个别岗位在工作方法、工作艺术、工作侧重点掌握不准,收效常常出现事倍功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和阻碍全面工作向前发展,有待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

3、2010年工作假想

2010年全市文化工作继续坚持以解决制约和阻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保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目标,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文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实行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加快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络,稳步推动各项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率。着力抓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头号文化工程建设,加快“南海Ⅰ号”文物保护环境条件的建立,做好“南海Ⅰ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擦亮“南海Ⅰ号”国际名片品牌。不断健全市文化艺术中心相干设施,配备相干装备,提高文化艺术中心服务水平。强化文化站(室)设施建设,加快东西两翼文化建设工程扫尾工作,逐渐推动社区文化站室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作用。

2是加大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同享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全市文化资源数字化。

3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活动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活动图书馆、活动演出队、活动博物馆、农村电影放映服务功能,增进、优化公共文化资源调配方式,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4是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气力捐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捐助文化馆(站)、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5是坚持“以民为本”,活跃大众文化生活。切实抓好节、庆文艺活动,继续搞好广场大众文化活动,使广场文化活动出现“大众走出来,灯光亮起来,音乐奏起来,歌曲唱起来”的繁华和谐景象。充分发挥市文化馆、市文化活动中心等单位的职能作用,利用市文化艺术中心功能场馆资源优势,广泛展开各门类文艺活动,活跃市民业余文化生活。

(2)积极稳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艺创演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对民办表演艺术团体的指点和扶持力度,加强对社会文艺创演公司的管理。

创新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大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力度,公益性文艺演出面向社会采购优秀节目或采购活动项目。

(3)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全力展开招商引资活动,鼓励各种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放开资源,放宽政策,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文化活动项目市场化运作之路。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化运作,培植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拓展有线电视新业务,丰富阳江已成规模的会展活动文化主题;调剂市场布局和结构,积极承接转移落户阳江的文化项目,引导吧连锁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综合性大型游艺场所。

(4)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大力实行精品工程,精心组织主题创作活动,以阳江独特的民俗民风、民间艺术、民间故事和传说为创作内容,引导创作一批“3贴近”的优秀作品;以“南海Ⅰ号”历史海洋文化题材为重点,抓好重大题材的创作,培养精品力作。重大创作课题或重大创作项目试行约请或招投标,力争创作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5)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文物数据整理录入工作,加强文物普查成果的展现和宣扬,对有价值的文物点及时申报为省、市保护单位,加快《阳江文物志》出版,对市重点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出版周亨铜鼓研究专著。

加快推动非物资文化遗产、古籍保护等重大工程力度,逐渐建立完善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继承和开发。

(6)推动文化市场规范繁华发展。

坚持繁华与整治相结合,一手抓繁华,一手抓管理,坚持和完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巩固和发展市场管理成果,建立文化市场信息监控平台,做到上下内外联动,平常监管与专项整治并重,实现平常检查转动化和集中行动重点化,提高文化市场执法的密度与力度。扩大巡查覆盖面,不留死角,排除各种隐患,确保文化市场规范繁华发展。掌控文化市场导向,优化经营环境,发挥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文化市场中的龙头作用、示范作用,扶持和鼓励个体私营大企业和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进入文化市场,着力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增加文化市场经营项目的文化科技含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7)强化广电出版行业管理。

1、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做好各项宣传工作。1要认真抓好重大宣传报道;2要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3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4要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2、认真实行广电惠民工程。以“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为重点,大力实行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争取完成省下达阳江的任务。制定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补贴机制,加快本地电影院改造和技术升级,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着手推动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

3、全力抓好全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认真调和组织,抓好预防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播出设施、完善各项播出安全的规章制度。同时,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教育,努力提高广播影视队伍素质。

4、繁华广播影视创作,加快广播影视走出去步伐,发展广播影视新媒体,力争广播电视有线络数字化整体转换方面有新的突破,获得新的进展。

(8)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建立与时俱进的人事管理制度,重视高层次文艺人材的培养,包括文化管理人才、艺术创作人材、文艺演出人材、文化经营人材和其他文化专业人才。提倡一专多能,加快人材引进,增进人材公道活动,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建成1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好的文化队伍。

转载请注明:http://www.isyw.org/fxcs/104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