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腹满而吐,食不下:消化不良。自利益甚(便溏):吸收不良。时腹自痛:十二指肠。忌下:大黄抑制胃蠕动。“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的脉证提纲已经告知消化不良、吸收不良和十二指肠球炎的症状。“腹满而吐,食不下”是消化不良;“自利益甚”,便溏、腹泻是吸收不良;“时腹自痛”是伴有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忌下。大黄能抑制胃肠道蠕动,下之后导致胃肠道的蠕动功能减退,所以习惯性便秘常常是由于吃大黄造成的,越吃越秘;承气汤中用厚朴去配大黄,但是吃多了会形成习惯性便秘。。如果用大黄去下,正常人没问题,脾虚之人吃了大黄就胸下结硬形成痞证。太阴脾虚之人,使用大黄要格外慎重!如太阴病的桂枝加大黄汤,在太阴病篇会专门讲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外证:手足自温(四肢苦烦热,交感虚性亢奋,桂枝解热)脉:浮、大、缓、虚、无力。太阴为病,脉弱,心肌力减退。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脾主肌肉,故四肢烦疼。区别少阴:骨痛。“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自利不渴”是太阴病的一个特点,太阴病也可以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用干姜的人一定是自利不渴,干姜可以抑制腺体分泌,大便干的用于姜更干;若口渴再用干姜更渴说明辨证失误。“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脉浮而缓,手足自温的是太阴病,浮缓脉是太阴病的一个特点。用三阴虚证的原方治感冒——小建中汤治疗太阴脾虚的感冒,见原文。另一个经典方炙甘草汤治疗少阴心阳虚的人发生外感,源自《伤寒杂病论》。太阴病的外证——手足自温、四肢苦烦热、手心汗出,均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力升高所致(虚性亢进),并呈现波浪式地升高;阳明腑实或阳明在经等实证则为斜线上升式地升高,用桂枝解热治疗外证。浮、大、缓、虚之脉,就是一个无力的脉。太阴外证的四肢烦疼,不同于少阴病,少阴病是骨头痛,太阴病是肌肉痛。关节炎多考虑为少阴病,肌肉痛的多考虑为太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