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腹泻护理误区,半数以上妈妈默默躺枪

时间:2017/8/16 10:20:01 来源:腹泻_腹泻治预防治疗网站 作者:佚名

几乎每个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腹泻,由于导致腹泻的原因各不相同,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腹泻后恢复得比较慢,有的宝宝腹泻能持续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误区1:腹泻一定要禁食

有些妈妈认为,宝宝腹泻,只要不吃,肚子里没食,就不会再泻了,这是不对的。以前的治疗,确实认为腹泻时要禁食,让胃肠道休息,但现在的观点则认为禁食有害无益。特别是在腹泻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下,禁食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宝宝处于饥饿状态,会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泻。

所以在宝宝腹泻时,不必禁食,应该多补充水分,特别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只要宝宝想吃,能吃,精神好,给予适当的饮食,宝宝即使腹泻次数多一些,也会逐渐好起来的。

误区2:腹泻要大量喝白开水

宝宝腹泻后,确实存在体液丢失的问题,需要频频喝水,但如果腹泻严重,一天多于六次以上,则需要补充口服补液盐水。因为宝宝持续腹泻,丢失的钾和钠比较多,白开水中并不含这些成分,所以严重的腹泻只补充白开水是不行的。口服补液盐含有钾、钠、氯等电解质成分,能够很好地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妈妈可从药店买回,按说明调制。如果宝宝拒绝喝口服补液盐水,可考虑用毫升的米汤加糖10克加盐1.75克替代。

注意:一些含糖饮料能够引起渗透性腹泻和高钠血症,不要给宝宝喝,比如碳酸饮料、市售果汁、甜茶、药茶等。

如果腹泻造成宝宝皮肤干燥、眼窝深陷、口渴、尿少等,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这是脱水的症状,可能需要补液治疗。

误区3:腹泻一定要用抗生素

宝宝腹泻使用各种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实际上,宝宝腹泻约一半以上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抗生素不但无效还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加重腹泻。对于没有经验的妈妈,带宝宝看医生是最好的办法,让医生根据情况分析用哪种药。

对于饮食过多、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使用肠道益生菌制剂即可调理。

对于受寒引起的腹泻,可以试试中医的外治疗法,用驱寒的脐贴为宝宝贴一贴。

误区4:腹泻一定要止泻

发生腹泻后,不可一味止泻,盲目止泻往往易引发其他病症,比如止泻后易发烧。

还有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一般1周才会好转。腹泻,其实是机体通过排泄方式在排出病毒,所以在大便检查中查到了病毒,一味止泻,病毒反而对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误区5:治疗腹泻一定要吃药打针

宝宝肠道环境受到侵害,药物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口服补液、食物疗法、精心的护理在腹泻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有些药物对此时的肠道来说难以吸收,而打针输液药物有效成分作用到肠胃并不理想。总而言之,药物治疗腹泻不是最主要的,来自父母的生活和饮食护理最重要。

误区6:腹泻后自行给药

如果父母是学医出身,可能对腹泻的原因还能分辨一二,但如果没有医学背景,仅仅是凭感觉来或是看网上这么说,那还是算了吧!引起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有的是着凉或是吃得不合适引起,如果一味的用同一两种药物给宝宝治腹泻,那是不对的,最好的办法是看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免得药吃得不对症,腹泻没止住,还造成肠道菌群的紊乱。

误区7:腹泻后限制孩子饮食

有的父母担心腹泻伤了宝宝肠胃,天天给宝宝上顿粥,下顿汤,不敢给宝宝吃饱。生怕吃多了又引起腹泻。其实,只要宝宝恢复食欲,有胃口,就要给予能量丰富的牛奶、鸡蛋、水果等食物,并且每天进食次数应该比平常多,至少持续两个星期。如果宝宝营养不良,在宝宝身高与体重恢复正常前,应一直给予额外的进餐次数。

宝妈提示

世界卫生组织对有关腹泻病治疗的方法进行的第四次修订中提到:一发生腹泻就补锌,可以降低腹泻的病程和严重程度以及脱水的危险。连续补锌10~14天,可以完全补足腹泻期间丢失的锌,而且降低在2~3个月内儿童再次腹泻的危险。

更多精彩文章:

孩子长得太瘦了?真的吗?简单小工具帮你get新技能

宝宝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这几个游戏太管用了!

宝宝睡眠不好影响发育,宝妈教你这样做

1岁以下的宝宝,千万别再喝果汁了!

颜色对宝宝智力有影响吗?快看看这篇文章吧

辅食添加后宝宝出现不适,你需要这样做!

宝宝夏日防暑、防晒、防痱、防蚊攻略来啦!

宝宝口腔状况多当妈的一定要懂!

悦养孩子,静待花开——写给焦虑的宝妈们

夏季宝宝这些外伤紧急处理方法,你必须知道!

赞赏

长按







































白淀风
白癜风治疗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isyw.org/fxcs/141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