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丁酸氮芥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不同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南
一、普通居家人员
1.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相对封闭、空气流动差的场所,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和展览馆等。 2.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家庭置备体温计、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回家后可放置于居室通风干燥处,以备下次使用。需要丢弃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随时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居室整洁,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平衡膳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充分休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4.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5.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二、出行人员
1.日常生活与工作出行人员,外出前往超市、餐馆等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 2.出现可疑症状需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与他人接触情况,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调查。 3.远距离出行人员,需事先了解目的地是否为疾病流行地区。如必须前往疾病流行地区,应事先配备口罩、便携式免洗洗手液、体温计等必要物品。旅行途中,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在人员密集的公共交通场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时要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妥善保留赴流行地区时公共交通票据信息,以备查询。从疾病流行地区返回,应尽快到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进行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离开疾病流行地区后?14?天。医学观察期间进行体温、体征等状况监测,尽量做到单独居住或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
三、居家隔离人员
1.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14?天。居家隔离人员应相对独立居住,尽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员的接触,做好医学观察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经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并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2.居家隔离人员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谢绝探访。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不得与家属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包括牙刷、香烟、餐具、食物、饮料、毛巾、衣物及床上用品等。 3.他人进入居家隔离人员居住空间时,应规范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期间不要触碰和调整口罩。尽量避免与居家隔离人员直接接触,如发生任何直接接触,应及时做好清洁消毒。
四、特定行业人员
1.对于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武警、交警、安保人员、媒体记者、快递人员等行业人员,因日常接触人员较多,存在感染风险,其所在单位应为其配置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以及手消毒液、消毒纸巾、体温计等物品,并做好工作环境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期间,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上岗。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注意保持手卫生,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每日至少2次测量体温。一般情况下,不必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如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立即停止工作,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2.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疑似和确诊病例转运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3.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开展密切接触者调查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调查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开展疑似和确诊病例调查时,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对疑似和确诊病例也可考虑采取电话或视频方式流调。 4.对于标本采集人员、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双层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5.对于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尸体处理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等。环境清洁消毒人员使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时,根据消毒剂种类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做好消毒剂等化学品的防护。
五、老年人
1.确保老人掌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个人防护措施、手卫生要求、卫生和健康习惯,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注意通风,落实消毒措施。倡导老人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
2.老人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隔离,避免与其他人员近距离接触。
(2)由医护人员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视病情状况送至医疗机构就诊,送医途中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曾与可疑症状者有无有效防护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
(4)减少不必要的聚会、聚餐等群体性活动,不安排集中用餐。
(5)若出现可疑症状的老人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病人离开后(如住院、死亡等),应及时对住所进行终末消毒。具体消毒方式由当地疾控机构的专业人员或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操作或指导。没有消毒前,该住所不建议使用。
六、儿童
1.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不参加聚会。
2.外出一定要戴上口罩,记得提醒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戴好口罩。
3.作息规律,健康饮食。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在家多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体育运动。
4.从现在起,养成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嘴巴、鼻子的习惯。
5.如果有发烧、生病的情况,一定要配合爸爸、医院就医。
七、学生防控指南
(一)寒假期间
1.有疫情高发地区(如武汉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自离开疫情高发地区后,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
2.各地学生均应尽量居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3.建议学生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并根据社区或学校要求向社区或学校指定负责人报告。
4.寒假结束时,学生如无可疑症状,可正常返校。如有可疑症状,应报告学校或由监护人报告学校,及时就医,待痊愈后再返校。
(二)返校途中
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2.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3.旅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
4.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
5.若旅途中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并视病情及时就医。
6.旅途中如需去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7.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青岛市普通家庭
新冠肺炎预防控制指南
一、家居环境每天开窗通风,不能自然通风的可采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每天清洁家居,保持家居环境和物品清洁卫生。
二、个人卫生(一)戴口罩:外出活动时,应当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口罩使用指南》的要求佩戴口罩。
(二)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与别人谈话时尽量保持1米以上距离,回家后请第一时间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或用含醇的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到医院回来尽量先洗澡,换洗衣物。
(三)尽量避免与活禽接触,不购买、宰杀、接触野生动物。
(四)注意咳嗽礼仪和手卫生。咳嗽、吐痰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或采用肘护,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餐前便后、擦眼睛前后、接触宠物或家禽后、接触病人前后等应及时洗手。
(五)毛巾采用一人一巾一用原则,使用后悬挂于通风干燥处。
(六)设置套有塑料袋并加盖的垃圾桶,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放置到加盖垃圾桶里,每天清理,清理时扎紧塑料袋口,再投放到分类垃圾桶里。
(七)若有发热、咳嗽、乏力等呼吸道症状,并且近期有与野生动物或发热咳嗽病人接触史,请戴上一次医院就诊。
三、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环境及物品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受到污染时随时进行清洁消毒。消毒方法如下:
(一)餐饮具和茶具:首选物理消毒,煮沸15-30min,或按说明书使用高温消毒箱(柜)消毒;也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mg/L~mg/L)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二)物体表面:对台面、门把手、电话机、开关、热水壶把手、洗手盆、坐便器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mg/L~mg/L)擦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擦净。
(三)地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mg/L~mg/L)用拖布湿式拖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洗净。
(四)普通织物:对毛巾、衣物、被罩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mg/L~mg/L)浸泡30min,再用清水漂洗干净。(注意:含氯消毒剂对织物有漂白作用),或采用其它衣物消毒液按说明书使用。
四、常见消毒剂及配制使用(一)有效氯浓度mg/L的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
1.使用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为1:比例稀释;
2.消毒粉(有效氯含量12-13%,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
3.含氯泡腾片(有效氯含量mg/片-mg/片):1片溶于1升水。
(二)75%乙醇消毒液:直接使用。
(三)其他消毒剂按产品标签标识以杀灭肠道致病菌的浓度进行配制和使用。
五、注意事项(一)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配置和使用时建议佩戴口罩和手套,儿童请勿触碰。
(二)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
青岛市公共场所
新冠肺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南
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特制定公共场所预防控制指南,适用于商场、餐馆、影院、KTV、网吧、公共浴池、体育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
一、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要自觉健康监测,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乏力、肌肉酸痛等),不要带病上班。
二、建立完善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实行从业人员晨检管理,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员工不得安排上岗。加强对员工防疫知识培训,为员工提供符合疫情防护要求的口罩,全体员工应当佩戴口罩上岗。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还须持健康证明上岗,并戴一次性手套。
三、在各入口处设置专门的检查人员,督促指导顾客规范佩戴口罩,对不听劝阻的人员报告公安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有条件的公共场所可提供一次性口罩,供进入人员使用。
四、公共场所应当配备非接触式体温测量仪器,对所有进店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对不配合的人员可以拒绝其进店;如发现体温异常者,及时就医。
五、公共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尤其是收银台、电梯扶手等人员密集接触区域消毒。
六、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公共场所内空气流通。
七、公共场所进出口处和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免洗手消毒液,洗手间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加强清洗和消毒。
八、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九、公众应尽量减少前往公共场所,尤其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和空气流通较差的地方。
十、不建议相对密闭的公共场所营业或者开放。
青岛市公共交通工具新冠肺炎
预防控制工作指南
一、预防控制措施1.非空调车的车窗应尽量打开,保持车内良好通风状态;密闭的空调车要关闭空调;船舶应保持良好通风状态,开启换气扇、空调等排风装置,以增加空气流通。
2.保持场站、车厢内的卫生整洁,落实卫生制度,及时打扫卫生和清理垃圾。
3.司乘人员要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要求乘客乘车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对未佩戴口罩者予以劝阻。
4.自觉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的人员,建议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5.增加场站、车厢、船舶内清洁消毒频次,指派专人对清洁消毒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做好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和标识。
6.司机等工作人员要实行上岗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不要带病上班,应立即向所在公司报告后,主动戴上口罩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如果有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游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应主动告诉医生,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7.做好司乘人员工作与轮休安排,确保司乘人员得到足够休息。对在外及休息人员,要进行电话问询,登记在外及休息人员的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
8.加强健康教育。设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相关防控知识宣传栏。利用各种显示屏宣传新型冠状病毒和冬春季传染病防控。
二、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受到污染时随时进行清洁消毒。消毒方法如下:
1.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mg/L-mg/L)擦拭,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
2.地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mg/L-mg/L)用拖布湿式拖拭,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三、常见消毒剂及配制使用1.有效氯浓度mg/L的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
(1)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为1:比例稀释;
(2)消毒粉(有效氯含量12-13%,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
(3)含氯泡腾片(有效氯含量mg/片-mg/片)。1片溶于1升水。
2.75%乙醇消毒液。直接使用。
3.其他消毒剂按产品标签标识以杀灭肠道致病菌的浓度进行配制和使用。
四、特殊情况下消毒作业要求发现乘客呕吐物时,应立即采用氯含量mg/L-mg/L消毒液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消毒,清除呕吐物后,再使用氯含量0mg/L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处理。
五、注意事项1.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消毒人员应当做好工作过程中的自身劳保防护,应佩戴口罩、乳胶手套,避免与消毒液直接接触,消毒作业期间应注意通风,儿童请勿触碰。若皮肤接触消毒液应及时用清水进行冲洗,若不慎入眼,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若刺激持续,请及时就医。
2.消毒作业时注意及时通风,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对残留积水及时擦除,避免地面湿滑造成磕伤。
3.一次性使用手套不可重复使用,其他重复使用手套需每天清洗消毒,应先用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常规清洗即可。
青岛市重要客运枢纽新冠肺炎
预防控制工作指南
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新型冠状病毒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防止疫情通过火车站、地铁站、汽车客运站、机场和港口码头等重要客运枢纽传播,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运输生产秩序,特制订本指南。
一、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非空调公共交通等候室、购票厅等及公共交通工具的窗户应尽量打开,保持室(车)内良好的通风状态。密闭的空调等候室及公共交通工具可调节新风装置,加大新风量和换气量或开启换气扇以增加空气流通。对初效滤网应每周清洁消毒一次,可浸泡于有效氯含量为mg/L~mg/L的消毒液中30min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后使用。
二、清理清洁,保持卫生整洁公共交通等候室、购票厅等公共交通服务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车厢内应保持卫生整洁,及时打扫卫生和清理垃圾。
三、加强设施设备配置(一)入口处使用快速红外体温探测仪对人员检测体温。
(二)进出口处和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洗手间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三)要求进入的人员佩戴口罩,对未佩戴口罩进入者予以劝阻。
四、公共场所健康监测(一)建立工作人员体温监测登记本,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不要带病上班,应主动戴上口罩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如果有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游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应主动告诉医生,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二)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机场和港口码头(以下简称“三站一场一港口”)旅客健康监测。
1.“三站一场一港口”在出入口设立体温监测点,配备快速体温监测和防护设备,对所有来往人员进行体温检测,防护设备为工作服和一次性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2.“三站一场一港口”提供一个留观室或临时隔离场所,要求相对独立,通风良好,并提供必需的办公用品。卫生健康部门派驻医务人员,配备体温枪、水银温度计、外科口罩、消毒纸巾、快速手消毒剂、84消毒剂等医疗用品。
3.“三站一场一港口”体温检测发现发热病例移交卫生健康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可疑对象,给患者戴上口罩,使用医院进行排查。
4.留观室和临时隔离场所均尽量少开空调,如有消毒装置功能的空调可以使用。每天要对留观室和临时隔离场所通风、消毒。发热乘客全部离开隔离房间后,应及时按指引规范消毒。
(三)在地铁入口启动乘客测温工作,由地铁工作人员对疑似发热病症乘客发放口罩和就医指引,阻止该类乘客进入候车室,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同时做好疑似发热病症乘客信息登记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反馈所属社区。对拒不配合的乘客作报警处理。
五、规范作业,重点部位擦拭消毒对等候室和公共交通工具的高频接触部位,例如门把手、座椅扶手、电梯开关、电梯扶手、方向盘、地铁车厢内扶杆、掉环拉手等重点部位,应严格按以下消毒作业方法进行消毒。
六、消毒作业方法(一)日常消毒
由保洁人员进行,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mg/L)擦拭重点部位,每天1次。
(二)随时消毒
公共交通工具在运营途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时,跟班工作人员在疾控部门指导下实施。
1.消毒人员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消毒完成后及时消毒双手。
2.根据疾控部门的指导确定消毒范围,对疑似病例的生活用品(包括餐具、洗漱用品、痰罐等)、排泄物、呕吐物(含口鼻分泌物、脓液、痂皮等)等,用应急呕吐包覆盖包裹,或用干毛巾覆盖后喷洒00mg/L含氯消毒剂至湿润;对疑似病例座位及其前后三排座位用有效氯0mg/L-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喷雾处理或2-3遍的擦拭消毒。具体方法由疾控中心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卫生间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mg/L)喷雾(洒)消毒。
4.填写并保存随时消毒处理记录。
(三)终末消毒
该交通工具到达终点后,疾控部门按照《疫源地消毒总则》(GB-)要求,在交通工具维护维修点或站台对病人曾就座的厢体实施终末消毒。
七、增加频次,专人督导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期需增加等候室、临时隔离室和车厢内清洁消毒频次(至少每天一次),指派专人进行清洁消毒工作的检查,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和标识。
青岛市
各级各类学校新冠肺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决策部署,做好全市教育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特制订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开学前后防控工作指南。
一、开学前准备工作
(一)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做好流程再造。建立学校疫情防控管理体系,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形成由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各处室部门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校医、心理老师等人员共同参与的校内防控管理网络,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四级防控联系网络,及时收集和报送相关信息。建立联防联控工作网络,明确当地卫健部门、所属街道办事处(社区)、属地疾控机构、就近医疗机构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加强沟通,取得专业技术支持。坚持因地制宜,“一校一案”,制定和完善防控工作的“三案八制”: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开学工作方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通风和消毒制度、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工作制度。可按照《学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指标体系》进行自查。
(二)细化师生返校方案,做好人员摸排。以“控制传染源头、切断传播途径、保障师生安全”为原则,做好人员健康和行程摸排工作。根据摸排结果,制定师生返校方案。要全覆盖、无遗漏、精准摸清近14天返青师生名单和身体健康状况,按照最新防疫要求,对需要居家观察隔离的师生做好安抚工作,14天期满无问题后方可返校。师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口罩。提前准备消毒湿巾等物品,保持手卫生。旅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并及时就诊,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做好假期留校和提前返校师生的每日健康监测和管理,确保无遗漏,假期留校和提前返校师生有异常反应的,及时上报学校驻地所属社区,个人在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自行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
(三)完善资源设施配备,做好应急保障。学校要按照权属性质,结合本校(园)医疗条件,加强与属地卫健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联系,解决好防控疫情所需物资用量、医务人员、工作人员配备等问题。要准备临时隔离观察场所,尽量单独设置,配足体温计、消毒液、医用酒精、口罩等防护用品,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足肥皂和洗手液。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