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经历过肚子痛、腹泻;有时候去厕所里排空就好,但是有时候不吃药感觉就挺不过去。这是怎么一会事?
其实每个人都装着一肚子水:每天进入小肠的水分多达大约9升,其中小部分来自饮食,大部分来自消化系统分泌的各种液体。这些水分的90%在小肠内被吸收进体内,9%在结肠被吸收,只有大约毫升的水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如果粪便中的水分太多,就是拉稀了。一天拉稀三次以上,就患了腹泻。
**引起腹泻的原因
1、神经递质功能紊乱:
神经递质不仅仅在大脑充当“信使”,它们在外周神经系统(比如肠道神经)内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它们功能上的紊乱在有时也会直接影响排便过程,造成腹泻。
例如某些药物具有引发腹泻的不良反应,就是因为它们能够刺激一些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胃动素)在肠道的释放,神经递质又为肠道神经施加了不恰当的蠕动信号,腹泻就此产生。
2、肠道渗透压异常:
一般而言,肠道内离子分泌异常,例如很多人喝了牛奶后会拉肚子,因为他们消化不了牛奶中的乳糖。乳糖要被消化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消化过程需要乳糖酶的催化。乳糖留在肠道内,使得肠液的渗透压要比血浆的高,血浆里的水分就流失到肠道里了。乳糖到了结肠,变成了生活在那里的细菌的食物,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刺激肠道蠕动,更加剧了腹泻。
3、肠道微环境改变:
随着“肠道菌群”概念在广大群众之中得到了普及,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正常人的肠道内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在肠道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正常的时候,它们可以帮助肠道完成消化工作,自身也能从消化过程中得到生长繁殖所必须的养料。
然而在某些时候,肠道微生物会受到外来因素(如服用的抗生素)的干扰,从而使有益微生物数量和种类锐减,这样一来,一些对肠道有很大危害的微生物便会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它们不仅仅会危害到有益微生物的生存,还能通过分泌毒素导致腹泻。
**面对腹泻,我们应该怎么做?
很多腹泻根本无需(除补液之外)的药物治疗即可康复,对于绝大多数不太严重(即次数并不过多、不伴有血便/发热/严重乏力)的急性腹泻,都可以按照如下流程来处理:
1、补充体液
各种腹泻都会导致你的身体通过排便而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而水和电解质都是对维持体内稳态至关重要的物质,一旦它们大量丢失而又无法补充,势必会严重影响你的身体状态,甚至于威胁生命(事实上,几乎所有因腹泻而死亡的患者,死因都是水和电解质的严重丢失)。
一般而言,腹泻的最佳补液是饮用冲调后的口服补液盐,其次淡盐水。补液实际上并没有一个“规定”的剂量,一般0-ml的含电解质液体摄入即可补充腹泻所丢失的液体量。
但是,倘若在补液过后依然有较强的虚弱感,或是在饮用大量液体(>ml)后仍觉得不适,医院就诊。
2、不要乱用药物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腹泻后及时服用一些“止泻药”或是“消炎药”,可能会有助于从腹泻中康复。
对于“止泻药”而言,它们一般只能用于非感染因素所带来的腹泻,在此类腹泻之中,止泻药可以有效治疗腹泻、防止体液的进一步丢失,而倘若在患感染性腹泻时服用止泻药,则很有可能会令细菌或病毒产生的毒素在肠道内积累后被人体重新吸收,产生严重后果。
抗生素类药物,它们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类型发感染性腹泻,它们不仅对非感染性腹泻无效,在有些感染性腹泻(如产毒素病原体引起发腹泻)之中,抗生素杀死病原体后很可能会令病原体内的毒素在人体内释放,其后果可想而知。
3、如有不适,尽快就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急性腹泻经过补液治疗后可以自行康复,从而免去就医的烦恼。但要注意一些需要及时就诊的情况,因为严重的急性腹泻(如霍乱之类)一旦延误就诊,即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果你发现在腹泻的同时还存在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或多种,一定要及时就诊,不要延误:
1)大便中带有血液或脓液;
2)大便次数过多(≥10次/天),或是腹泻丢失的水分的量已经超出了口服补液所补充的水分的量;
3)腹泻同时伴有高热(≥38.5℃);
4)腹泻患者年龄过小(≤3岁)或过大(≥65岁)。
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腹泻可能是人体抵御病菌、病毒感染的一种方式,能让毒素尽快地排出体外。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拉肚子可以将可能引起感染的细菌排出,这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刊医院的最新发表,研究人员探讨促使腹泻发生的可能免疫机制,并发现腹泻在感染的初期,对于清除入侵身体的病原扮演关键的角色。
透过老鼠实验发现,老鼠一旦感染一种类似大肠杆菌的细菌,就会生成可使肠壁出现微小裂缝的蛋白质。在感染后仅仅两天,科学家即观察到小肠障壁的通透性(permeability)增加,远比发炎反应及上皮损伤的发生来的早。而肠壁上的裂缝可使较多水分进入肠道,使粪便呈稀薄状,进而降低疾病的严重性。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免疫机制在对抗所有细菌感染上是否都很重要,这表示体内的蛋白质可透过腹泻抑制感染。不过实验证实腹泻有益于身体。这是身体正在对抗感染的警讯,不过人们也应注意腹泻流失的营养需要及时补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