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对于腹泻,人们一般都认为只不过是因为着凉、饮食不洁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吃点止泻药就可以了。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腹泻大多是因为感染,慢性腹泻病因复杂。如果对腹泻麻痹大意不加以重视,很容易错过腹泻背后隐藏的病情,贻误治疗。
以下就是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犯的治疗腹泻的误区:
误区一:腹泻应该禁食为了让胃肠道得以休息,以前比较强调腹泻患者限制饮食,或干脆禁食,这也是一个常见误区。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禁食对腹泻患者是有害无益的。特别是在腹泻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下,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患者会处于饥饿状态,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泻。所以,腹泻时不必禁食,应该多补充水分,特别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
误区二:腹泻就用止泻药腹泻吃止泻药很好使,我一发生腹泻就立即吃,吃完就不拉了。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出现腹泻就要求马上止泄,否则就认为医生水平差,开的药不好用;其实腹泻是机体的一个防御的反应:许多肠道传染病发病初期多有程度不同的腹泻,排泄物能将体内的致病菌与细菌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可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当然,如果腹泻次数频繁、持续时间过长,出现了脱水症状,就应该在应用抗生素和纠正脱水的前提下,酌情使用止泻剂。
误区三:随便使用抗生素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一周左右就能自愈,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耐药性,发生腹泻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如果病情严重,医院进行化验,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遵医嘱选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此外,发生腹泻最好不要滥用抗生素治疗。因为抗生素不但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菌群,急性腹泻有可能因此转为慢性腹泻,治疗起来得不偿失。有些腹泻是由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抗生素对这些腹泻也毫无效力。
误区四:益生菌与抗生素同用酪酸梭菌活菌制剂、凝结芽孢杆菌活菌制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等都是益生菌制剂,进入肠道后,直接补充正常有益活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但有的医生忘记提醒,不少患者为了省事把抗生素和益生菌同时吃,殊不知这样抗生素把我们吃下去的益生菌都杀死了,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所以,益生菌和抗生素一定要隔开2个小时以上吃。
误区五:擅自使用止痛剂有些患者习惯用消旋山莨菪碱片、颠茄合剂等止痛剂,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不安全,容易掩饰病情。对轻度腹痛者可以热敷腹部,对腹痛较剧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止痛剂。
误区六:稍有好转就停药不少肠道传染病患者常以症状为服药依据,即腹泻重时就多服,腹泻轻时就少服,稍有好转就停药。这很容易造成复发,严重者会转为慢性腹泻,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正确的服药方法是:症状全部消失后,继续服药2—3天,有条件患者应做大便细菌培养,待转阴后方可停药。
误区七:急于更换药物有些肠道传染病患者用药一两天不见好转,就急于更换别的药物,其实任何药物治疗都需要一个疗程,至少3-5天,随意换药会适得其反。
编辑:荣晓哲
版权声明:此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帮助白癜风公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