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临床研究和诊断标准发现:在住院成人患者中EN腹泻的发病率在5%-70%。肠内营养的初期是胃肠道容易激惹,是腹泻的好发时间,而且进食时间越久,肠内粘膜萎缩增加,引起吸收不良,导致腹泻。
一、腹泻的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蠕动过快,肠粘膜分泌与吸收异常,导致大便次数超过3次/d,粪便量大于g/d或ml/d,水分超过粪便量的85%。
二、腹泻的临床表现
1.中毒症状:发烧、烦躁不安,精神萎靡、昏迷等。
2.胃肠道症状:呕吐、腹痛、腹胀、厌食、腹泻等。
3.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低血钾、低钙等。
三、腹泻的常见分类
渗透性腹泻:如乳糖不耐症、硫酸镁、山梨醇、乳果糖等;
分泌性腹泻:如急性食物中毒、肠道感染、胆酸、脂肪吸收不良等;
渗出性腹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
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甲亢、糖尿病性神经病等。
四、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判断标准
应用EN2天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经调节营养温度及输注速度,降低营养液浓度,减少输注量并应用止泻药物后症状缓解。
五、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因素
1.与营养液供给的技术有关
解决方法:注意营养的配制,温度,供给速度及量。营养液的渗透压为-mOsm,超过mOsm的高渗营养液可引起渗透性腹泻。长期禁食或静脉供给营养后,肠粘膜下降,更易导致腹泻。
2.与患者因素有关
解决方法:危重症患者能量消耗与代谢紊乱,降低低蛋白血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饮食习惯。
3.与药物使用有关
解决方法:危重患者使用抗生素易致肠内菌群失调,产生真菌,易导致腹泻,合理使用抗生素及胃肠类药物。
六、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观察
1.观察是否发生脱水,及时补充电解质。
2.观察患者肠鸣音、排便次数、粪便量及粘稠度。做好记录,及时留取标本。
3.观察患者肛周皮肤红肿、糜烂,避免发生压疮,保护好皮肤。
七、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处理
1.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推荐使用含纤维素的肠内营养剂。
4.推荐对于乳糖不耐受的病人,应给予无糖配方。
5.推荐使用含益生菌的肠内营养制剂或添加益生菌。
6.使用持续加温器,保证营养液的恒定温度。
7.采用经专用营养泵持续滴入。
8.避免使用引起腹泻的药物。
9.发生腹泻时,及早查找原因,及早治疗,加强皮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