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也算半个学霸的我,一路是在各种荣誉和掌声中走来,我逐渐习惯了凡事做到极致的优秀,当然内心里也是有着隐隐的骄傲。
而这一切,到了做妈妈的那一刻,便通通嘎然而止。
一
孕期里我就买了大量的育儿书籍,从生理到心理,从如何喂奶哄睡对付疹子到怎么无条件地爱,成功案例的分享,五花八门的理论……我拼命地读啊读啊,生怕自己愧对了孩子,做不好妈妈这个角色。
我读的书貌似是有点用的,在孩子三个月的时候,我成功地培养了他的作息规律,我也得以睡整夜从而基本恢复正常上班的生活。除了偶尔吐奶,出点疹子,屁屁红了,都没啥大事。
直到我们决定带10个月大的娃去往德国工作。
这是一个两年期限的工作。我通过各种努力和关系网,成功地在临行之前找到了一个就在先生上班地点旁边的托儿所,还是从早上7点开到晚上6点的那种。连我的relocationagent都大呼,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连德国同事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托儿所而必须在家带娃的时候,我却做到了。那一刻,简直觉得自己太厉害了!
然而,现实却击碎了我的心。
托儿所里他是最小的,在送过去第一天,他坐在那儿好好的,突然就向后倒在地上哇哇大哭。老师安慰我们说这是正常的,并让我们尽快离开,因为待得越久孩子越会对分开难过。道理我是懂的,做起来却是无比的悲伤。
没多久孩子就生病了,接着我和先生都感冒了。大雪纷飞的冬天,天空阴沉沉的,我们带着娃去看医生。因为是临时插队,所以要等待很久。闹哄哄的儿科诊所里,看着推车里因为发烧脸红彤彤的娃,而我和先生一个不停地抽着鼻子,另一个时不时咳嗽几声,那一刻,我只有拼命的自责。
过了几天孩子好些了,我们急匆匆把孩子送去托儿所,这样可以正常上班了。办公室里,我的德国同事听说了我的经历,用一种略带责怪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这儿的女性一般在孩子三岁以前是不回来上班的。
我无奈地笑笑,低下了头。内心里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冒出来:都怪我,一心追求职业发展,才让他现在这么可怜。
二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终于慢慢适应了异国他乡的生活,孩子也逐渐长大,能坐,能爬,也能走了。正当我觉得一切又开始回归掌控的时候,娃又生病了。
这一次的病,不是普通的发烧流鼻涕咳嗽,而是腹泻。到现在我都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三的夜晚,我和先生半夜被孩子的哭声惊醒,发现他腹泻严重,睡袋和床单全都湿透了。我们捂住鼻子,赶紧给他换了干净的尿不湿,以及睡袋和床单。但是只过了半小时不到,他又拉了。我们只能赶紧再换。那一夜,他拉了大概五六次,臀部红肿,孩子疼得一直哭,而我们彻夜无眠。好不容易捱到早晨,我匆忙赶到火车站,退了车票。再给老板发消息,告诉他因为娃生病,我不能去出差了。然后我们一起赶到诊所。结果医生说腹泻没什么药,只能让他自己慢慢好,注意补水就可以。到了下午,好像拉肚子的频率降低了,我们以为快好了,谁知道,这才是刚刚开始。
第二天是星期五,先生去上班了,我留在家照顾孩子。娃已经不拉了,但也不怎么活动,也几乎不吃。医生给开的电解质水他不爱喝,我只能尽量让他喝点白开水。但无奈他大部分时候都在昏睡,水也喝得很少。到了傍晚,看着仍然昏昏欲睡的孩子,一个母亲的直觉告诉我,这不像是在好转的样子。
星期六,诊所关门了,我们决定医院。周末没有预约系统,只能自己慢慢排队。整个城市的各种各样的病人都在这里,而轮值的只有两个医生。我们从早上等到中午,终于轮到了。医生听我讲完,再看看孩子,说:他很危险,快脱水了,需要马上住院。我的脑袋一下子就蒙了,眼泪不争气地夺眶而出。天哪!我是个多么糟糕的妈妈,竟然让孩子陷于这样的危险!
医院住了两晚。葡萄糖静脉注射的效果非常明显,当天晚上精神就好了很多。我回家拿了他喜欢的玩具。星期天的下午,他左手还插着针头,右手拿着一把木琴,在病床上一边蹦一边敲。那一刻,我简直要喜极而泣。孩子能健康真的太好了!
三
孩子快三岁的时候,我终于回国了。我以为有了双方父母的支持,我的艰辛的育儿之路即将告一段落,殊不知,面对内卷的同胞,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孩子四岁的时候,我去参加幼儿园开放日,发现一个班里24个孩子,只有两个妈妈(包括我)是上班的,其他都是全职带娃。所以孩子的手工作业,讲故事陪伴,各种早教绘本,营养精致的早餐……自然不在话下。五岁的时候,老师用英文指着墙上的钟问几点了,我家娃还不认识时间,人家孩子可以说,almostaquartertoten.
无奈之下,升入大班之后,我每天晚上在家陪孩子读英文,做数学,学拼音。努力鸡娃了几个月,总算在第二年的春天顺利通过了私立小学的入学考试。
然而即使是更加开放的国际学校,也免不了各种担忧。和体制内教育相比,无非是担忧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比如孩子有没有在课堂上全神贯注,有没有自信满满地上台演讲,有没有在探究项目中发挥他的创造力,有没有在家长分享日上积极大方地展示他的作品,有没有在阅读app里更早读到更高的级别……
为了更好地支持到孩子,我开始研读各种教育类心理学类的书籍。读得越多,越是发现0~6岁的经历好像已经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越是觉得孩子的不足,都是自己教育的失误,而且这些失误,貌似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纠正的时机。
真的是这样吗?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做呢?
在去年的教练课程中,我好几次把这个话题带入练习,希望拨开重重迷雾,看到更清晰的远方。
四
在子女教育的教练话题里,落脚点终究还是要回到我自己。为什么我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品学兼优?为什么我希望他学得轻松,玩得尽兴,才艺多样,爱好广泛?如果他没有做到这些,那对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如果他做到了,又如何呢?
随着教练谈话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是我对完美的追求,是我对自己的不够接纳,不够认可,导致我努力地,想要呈现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完美的女性,完美的职场妈妈,不光优秀,还要卓越;不光要自己卓越,还要孩子卓越。那,如果孩子不那么卓越,如果我就是没法在职场和家庭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平衡!所以我在德国工作的时候,才不得不把10个月的孩子送进托儿所!而如果晚上要开会,也就意味着不可能给孩子讲故事和辅导作业!),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们会觉得我很糟糕吗?会批评我吗?会孤立我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这些重要吗?为什么我会那么看重别人的认可呢?我认可自己吗?如果我放弃对完美的追求,如果我坦然面对自己的“斑斑劣迹”,我还能认可自己吗?
在反反复复地问询里,仿佛有些东西慢慢开始变得清晰了。我慢慢地,张开了双臂,努力地,想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我知道,我仍然很难在每时每刻都做到全心全意爱自己,但每当自责和懊恼的情绪升起,每当对孩子的不满升起,我都会试着去感受那一刻的情绪,都会去轻轻抚摸心脏,告诉自己,多爱一点自己。
我很好,我是真实的。这就够了。
五
孩子渐渐地长大,一转眼已经是三年级的暑假。我越来越发觉,教育孩子的历程,也是自我蜕变和成长的历程。我从年轻时候的努力卓越,努力追求外界的认可,慢慢到今天,可以勇敢地袒露自己的脆弱,疲惫,无能,错误……
我仍然很努力,努力做好工作,努力做好妈妈,努力做好每一个角色,和过去不同的是,我开始更多地自己认可自己,即使结果并不完美。
我喜欢这样的我。我猜,孩子也更喜欢这样的我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