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腹泻是猪场最为常见的疾病,病因也较复杂,养猪场(户)常常因为不能正确判断腹泻是由细菌引起的,还是病毒性的而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法,造成治疗的延误和损失的增加,尤其是仔猪阶段的腹泻,常常造成幼仔猪的大量死亡,或愈后变成僵猪。仔猪腹泻成为猪场仔猪成活率和育成率指标的最大杀手。
二、腹泻的致病原因
造成猪腹泻的因素大致可分为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如环境温度;生理因素(如低血糖、消化不良等);病原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病原因素占据绝对的比重,这里主要讨论病毒性致病因子和细菌性致病因子。
常见的病毒性的猪腹泻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猪瘟、伪狂、蓝耳病(繁殖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引起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常见的细菌性腹泻病: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猪痢疾,增生性肠炎(回肠炎)。
三、病毒性,细菌性腹泻的规律和特点
(1)发病年龄:细菌性腹泻往往只发生在仔猪阶段。(如黄痢发生于初生—10日龄,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红痢多发生于7日龄内;仔猪副伤寒多发生于2—4月龄)。只有痢疾和增生性肠炎会感染成年猪.而病毒性腹泻所有年龄段猪只都会发生。
(2)发病过程:细菌性腹泻在猪群里往往是从个别猪只开始,缓慢扩散发展,而病毒性腹泻则常呈现突发性,在猪群中讯速扩散、爆发。
(3)、稀便的颜色及性状:细菌性腹泻的稀便颜色多为黄、白色(黄白痢)绿色(仔猪副伤寒)红色(仔猪红痢、增生性肠炎、痢疾).而病毒性腹泻稀便颜色多为灰黑色(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兰耳病)或蛋黄色(伪狂犬、猪瘟、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增生性肠炎和痢疾的稀便一般为糊状而其他的腹泻一般呈水样,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则是温和性猪瘟和仔猪副伤寒特有的现象。
(4)季节: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流行特点,一般都发生在秋冬季天气较冷的时节,故也称冬痢,猪球虫性腹泻则往往发生在潮湿的夏秋季。
(5)呕吐: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猪,除腹泻外,往往还伴有呕吐的症状而细菌性腹泻一般都无呕吐的现象,也就是说,又吐又拉往往意味着病毒病的可能性很大。但呕吐应注意与浅表性胃炎引起的反流相区分。
(6)症状的主次地位:猪瘟、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是多系统疾病,腹泻只是其各种临床症状中的一个次要症状,而非主要症状,而其他腹泻疾病,腹泻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症状,这一点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经验的人,常常把初生仔猪发生伪狂犬时出现的腹泻,当作黄痢来治疗,就是其只注意到黄色稀便而忽视了其他症状和表现。通常人们了解不多的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甚至一些权威著作或报道中也很少提到,但临床上,在哺乳期仔猪患蓝耳病及圆环病毒引起的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仔猪群中却非常普遍,这种顽固性腹泻,使用任何抗菌药物均无效,但可随蓝耳病或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逐步康复而自然消失。这种腹泻究竟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考虑到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都是多系统疾病,病毒本身可侵害各种组织器官,包括一些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器官,因此,原发性因素有切实存在的可能。
(7)特有的病理变化:仔猪副伤害—结肠壁糠麸样坏死溃疡;增生性肠炎——回肠壁增生变厚如同硬管,肠腔表面具明显的皱褶;仔猪红痢——空肠和回肠出血性肠炎,并与正常肠段处界线分明;猪痢疾——大肠黏膜面血色麸皮状假膜;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排出的稀便呈酸性,PH值6.0——7.0。
四、防治措施
(1)疫苗免疫:猪瘟、伪狂犬、仔猪副伤寒打疫苗预防的效果最可靠甚至是唯一的防治途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大肠杆菌(黄、白痢)虽然也有疫苗可用,但效果一般,特别是黄白痢的疫苗,保护率很低,猪痢疾,回肠炎,猪球虫,圆环病毒等无疫苗。也有人按干扰素诱导的原理,用鸡新城疫I系疫苗来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有与其相应的疫苗差不多的效果。
(2)药物防治:各种细菌性腹泻都相应有对应的治疗药物可供选择.一般可采取治疗药物十补液(口服)的方式进行,不过,病后治疗总是被动的,特别是哺乳仔猪的黄白痢,一直是养猪人比较头疼的问题,这里介绍一个最有效药物防治方法,“三针保健“。
(3)三针保健:仔猪出生3天,7天,21天分别注射永诺六联抗A、永诺六联抗B(A与B可混合注射)各0.1ml/头、0.2ml/头、0.5ml/头。可有效控制整个哺乳期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水肿病、球虫性腹泻等各类危害仔猪的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加上有效的基础免疫,可极大地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这种三针保健的方法,能有效的克服仔猪腹泻没有高效疫苗可用的难题,变被动(病后)治疗为提早预防,符各(疫苗+药物)控制(病毒+细菌)的基本预防原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