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流行广泛,不分地域,呈全世界性分布,易出现“又吐又拉又发烧”的情况。
致病原因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轮状病毒感染是秋冬季幼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因,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轮状病毒一般不侵犯全身,主要感染十二指肠及空肠肠道,使得肠道的吸收功能障碍,水分大量积聚于肠腔内,导致腹泻及呕吐。大量的吐、泻丢失水及电解质,容易导致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2至3天。起病急,病初1至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大便次数及水分增多,无腥臭味。多数伴有发热,早期出现呼吸道不适症状。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自然病程约3至8天。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检查方式
通过粪便常规检查、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对病原体进行检查,即可确诊。还可以通过血常规、生化检查等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及电解质、酸碱平衡是否正常。
治疗方式
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本病多病情轻、病程短,呈自限性,故多可在门诊接受治疗。治疗以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吐泻严重者先禁食,逐步恢复饮食。症状较轻的患者选择口服补液即可,脱水严重者应通过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可选择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缓解症状,避免使用止泻剂,会抑制胃肠动力,增加毒素吸收,加重病情。
预防办法
早发现早隔离。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做好粪便管理。小儿可接种免疫轮状病毒的疫苗。在秋季等疾病流行季节,减少外出,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及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削弱身体的防御能力。
饮食调理
发病期间吐泻严重的患儿先禁食,逐步恢复饮食。恢复饮食后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和调味品。可将食材做成汤食用,有利于消化的同时还能摄入水分,也可选择粥类作为主食。多喝开水、果汁饮料、豆浆等,避免脱水的发生,均衡饮食,及时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物质。
来源:西医院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