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适用婴儿腹泻与药物治疗

时间:2017/11/10 17:44:36 来源:腹泻_腹泻治预防治疗网站 作者:佚名

秋季腹泻,顾名思义是发生在秋冬季节的腹泻病。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是秋季腹泻的流行季节,其中10-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秋季腹泻一般发生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和体弱多病的婴幼儿更容易患病,而且病情严重,病程较长。

笔者注意到往年从基层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转过来的腹泻患儿中存在着的诸多不恰当的处理,这些处理不但对疾病治疗不利,还可能使患儿的病情更趋复杂。如今,秋季腹泻保卫战又要开始了,备好“枪”,装好“药”,但切记别走火!

腹泻根据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食物不洁、食物不耐受或过敏、药物副作用、甚至食物中毒等引起。

而感染性腹泻主要由肠道病毒如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志贺杆菌、大肠杆菌等)、寄生虫感染(阿米巴痢疾)引起。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腹泻,可以用处方药治疗,但是这些情况不多见,秋冬季腹泻大多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

小儿秋季腹泻有何特点?

小儿秋季腹泻具有以下特点:

1、发病年龄低

4到6个月的宝宝因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消失殆尽,而此时的宝宝喜欢用小手到处摸也喜欢用口腔来探索和感受物品,因此更易感染。4个月到2岁的宝宝是高发人群。据统计,5岁以下的孩子,90%都感染过1次以上秋季腹泻。

2、经粪——口传播

一些妈妈看见宝宝腹泻,会以为可能是宝宝吃坏了肚子。其实,小儿秋季腹泻的感染主要是感染者呕吐物或排泄物中的轮状病毒颗粒附着到一些物品后,宝宝小手摸到沾染上病毒,经由口吃进传染引起。当然这被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包括饮水或食品。

3、先吐后泻

当宝宝感染轮状病毒后,临床症状有感冒发热、呕吐和腹泻,主要特征大多是先吐后泻,从未感染过的宝宝初次感染表现会更严重。

表1:脱水程度评估

注:a捏起皮肤回复≥2秒。

得了小儿秋季腹泻怎么办

婴幼儿腹泻总的治疗原则主要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1、预防脱水

无脱水征和轻度脱水的腹泻患儿可在家庭治疗,从患儿腹泻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如口服补液盐(ORS)以预防脱水。

①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

②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口服补液盐(ORS)或其它干净的饮用水;

③人工喂养儿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干净的饮用水。

2、纠正脱水

轻至中度脱水:口服ORS,4h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如过临近4h,患儿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

重度脱水:静脉补液或饲管补液(医院进行)。对于腹泻剧烈、不能正常饮食、频繁呕吐、发热、粪便带血、或明显脱水医院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注意事项:婴幼儿应用时需少量多次给予。早产儿、有呕吐、腹胀、心肾功能不全者不用。

3、继续饮食

腹泻期间不应禁食,疾病早期呕吐剧烈时可短期禁食,轻度脱水患儿可继续正常的喂养,中重度脱水患儿一旦脱水纠正就该立即恢复与年龄匹配的饮食: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小于6个月的人工喂养患儿可继续喂配方乳,大于6个月的患儿可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如粥、面条、稀饭、蛋、鱼末、肉末、新鲜果汁。鼓励患儿进食,如进食量少,可增加喂养餐次。

不推荐给患儿喂食含高浓度单糖的食物如碳酸饮料、果冻、甜点心和灌装果汁等。病毒性肠炎常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时给予改为低(去)乳糖配方奶,时间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4、合理用药

根据其腹泻的特点及伴随的症状,应对因应用止泻药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对于病毒性腹泻,抗菌药物的应用延长病程。若怀疑为细菌性腹泻时,也不首先推荐使用抗菌药物,因为大多数病原菌所致急性腹泻均是自限性的;痢疾样腹泻、疑似霍乱合并重度脱水、早产儿、合并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推荐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建议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和调整抗菌药物。

通常儿童应避免应用的抗菌药物有:

①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等;

注意事项:对婴幼儿耳神经与肾脏有严重损害,6岁以下儿童禁用。原因是使用过量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者可使听神经发生变性和萎缩,从而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耳鸣。禁止与速尿合用,可加强耳毒性;禁止与头孢菌素合用,可致肾功能衰竭。

②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等;

注意事项:可致婴幼儿软骨损害,不宜用于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

③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注意事项:能使牙齿发生钙沉积而形成黄褐色四环素牙,对8岁以下儿童禁用。

(2)其它药物治疗

①肠粘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常见为思密达),可覆盖保护消化道黏膜、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能力,在治疗儿童急性水样便腹泻是可以缩短腹泻病程,减少腹泻排便次数和量,提高治愈率。推荐用法用量:1岁患儿:3g/天,分2次,l岁患儿:3g/次,3次/天。

注意事项:1包蒙脱石用50毫升水溶解,饭前服用,与其他药物间隔1h服用。治疗急性腹泻时,应注意纠正脱水。如出现便秘,可减少剂量继续服用。

②益生菌制剂:目前用于临床的益生菌常见的有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双歧三联活菌、双歧四联活菌及枯草杆菌肠球菌等;益生菌可抑制或拮抗致病菌和其它微生物的生长而纠正菌群失调,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某些益生菌对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具有疗效,尤其是对病毒感染导致的水样腹泻具有显著疗效,且在疾病早期给予疗效更明显。。

注意事项:由于益生菌为活菌,抗菌药物在杀灭肠道致病菌的同时对其亦有杀灭作用,应与抗菌药物合用时需间隔时间服用(2小时),以免疗效降低。

③消旋卡多曲:属脑啡肽酶抑制剂,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减少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口服消旋卡多曲能减少2月龄以上儿童急性腹泻病程及频率。推荐用法用量:1.5mg/kg,3次/天,作为ORS的辅助治疗应用,餐前服用,疗程5天或用至恢复前。

④补锌:由于微量元素锌对肠黏膜的修复是必需的营养物质一,补锌能够减轻腹泻的严重程度、缩短腹泻病程,而且能够降低以后2~3个月腹泻的再发生,因此腹泻期间也应及早注意锌的补充。按照WHO的推荐,腹泻病患儿能进食后即补锌治疗,6月龄以上患儿每天补充锌元素20mg,6月龄以下患儿每天补充锌元素10mg,共10~14天。元素锌20mg相当于硫酸锌mg,葡萄糖酸锌mg。

⑤洛哌丁胺:禁用于5岁以下儿童。洛哌丁胺的化学结构类似氟哌啶醇和哌替啶(麻醉药品),用于低龄儿童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阴茎水肿、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意识障碍等,加之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故国内外均限制其用于低龄儿。

⑥盐酸小檗碱片:又称黄连素,用于肠道感染,如肠胃炎。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对细菌只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有效。推荐用法用量:1岁:0.05g/次;1~3岁:0.0.5~0.1g/次;4~6岁:0.1~0.15g/次;7~9岁:0.15~0.2g/次;10~12岁:0.2~0.25g/次;频次均为:一日三次。

秋季腹泻患儿治疗误区误区1 不分情况,一律禁食

转诊而来的患儿有的已经腹泻两三天,早过了呕吐期,却仍在禁食,问起原因,家属只是表示:初诊医生不让吃奶或吃饭。加上只喝水,这样的患儿几乎都是较严重的低渗性脱水。

分析

秋季腹泻往往只在起病的第1-2天呕吐明显,以后随腹泻开始加重而逐渐减轻。对腹泻和/或呕吐的孩子,正确饮食指导原则如下:①能吃多少吃多少;②暂时不添加蛋肉等辅食,半岁以上的患儿可以多喝咸面汤(或者大米汤加适量盐)。

对于“能吃多少吃多少”的理解——因为胃肠炎时,肠道并非“体无完肤”的全部被损伤,而是有部分吸收功能存在,不管患儿吃的是母乳还是配方奶粉,均可以通俗的进行以下解释:如果患儿吃ml引起呕吐,则可改为50ml试喂,如果50ml吐了则改为20ml。如此类推,总有一个量是患儿吃后不吐的,在此以后根据患儿的食欲反复尝试增减、并由食欲和喂后呕吐反应来决定间隔时间。

建议

在不引起呕吐的前提下,尽可能鼓励家长多喂患儿,争取让患儿每天的进食总量接近正常进食量。

误区2 笼统告知“多喝水”,不知道正确的口服补液

情况一:很多基层医生只笼统的告诉家长,患儿要“多喝水”,却不知道也需补充电解质。

情况二:有的医生虽然知道只喝水不好,会告诉家长“回家喝糖盐水:放点儿糖、放点儿盐加水多喝——这些都是很多乡村医生常实施的简便方法。

分析

情况一:在腹泻时,丢失的不只是水份,还有很多电解质,只补充水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因为“水利尿”而强性带走更多的电解质,从而打破机体的代偿、发生严重的低渗性脱水。就像我们在体力劳动、运动后大量出汗时,喝“运动饮料”就比正常矿泉水含有更丰富的电解质,而只喝水不补充电解质则可能发生“腿抽筋”这样肌肉痉挛的情况,腹泻时丢失水分和电解质的情况和大量出汗相似,却更直接、快速。

情况二:作为医生都应知道,口服补液里的糖和盐要达到一定比例并恰当使用才会起作用,盐多或糖多都可能适得其反。

建议

基于“情况一”在农村较常见,且鉴于患儿采血的痛苦与检验的花费,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同意电解质检查。因此,在接诊这部分秋季腹泻患儿时,要有意识的去仔细询问患儿此前口服或者静脉补液的情况,以便了解是否有医源性低渗或者高渗性脱水的危险,对于非正规口服补液的患儿,尤其是精神食欲较差的孩子,还是应常规向家属建议采血化验电解质等项目。

对于口服补液的方法,年WHO公布的新配方为:氯化钠2.6g、氯化钾1.5g、枸橼酸钠2.9g、无水葡萄糖13.5g加水到0ml。医院没有现成的口服补液盐,知道以上数据后,用10%的氯化钠、10%的氯化钾、5%的碳酸氢钠、10%的葡萄糖加水来配,也非难事。

提示

口服补液盐应用不当也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其原因在于消化不良和急性胃肠炎患者的消化道粘膜有炎性水肿,吸收功能很差,短时间内大量快速服用补液盐,不但难以吸收,而且会促使胃肠蠕动加快,引起腹泻、呕吐加剧,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加重。所以,口服补液盐虽有许多优点,但也不能滥用。要根据腹泻情况少量频繁的逐渐补充,口服补液盐并不是越多越好。

误区3 腹泻之初盲目应用止吐、止泻药物

盲目止吐止泻的情况发生也时有发生,事实上对于秋季腹泻的患儿病初的止吐止泻并无有益处,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分析

病毒性肠炎或细菌性肠炎的急性期,呕吐及腹泻都是能起到“排毒、减压”的自我保护作用的,盲目止吐、止泻则可能打破机体的代偿而使肠道内的“毒素”无法排出,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比如,有些食物中毒的孩子,临床还要主动给予催吐、导泻治疗,以便排出毒物。那么同理,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反其道而行之。

建议

笔者对于临床接诊到的秋季腹泻患儿病初的呕吐,不作任何止吐处理,只是补液、对症治疗,常常在1天后呕吐、腹泻自然缓解,可供基层临床医生参考。

误区4 过度重视口服药,忽视补液的重要地位

腹泻患儿本来就容易呕吐,喂药时比喂奶、喂水更容易呕吐,如果医生让家长感觉“喂药很重要,喂药孩子就会好的比较快”,家长就可能反复在患儿“吐药后补充喂药”,如此重复,则会加重其脱水的程度,也失去最佳口服补液的机会。

分析

临床医生在治疗中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秋季腹泻及其他病毒性肠炎,抗病毒药物对其几乎没有疗效。因此,临床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结果差别不大,而应把正确补液放在首位。

建议

笔者在给秋季腹泻的患儿开药后(只开蒙脱石和肠道益生菌及口服补液盐,发热者加退热药物)都要给家长强调:患儿喂药困难时可以不喂,但口服补液盐不能不用、奶不能不吃,如果观察半天左右,感觉补液盐和奶喂起来都比较困难、尿明显减少时,一定不要拖延,医院正规补液治疗。

作者提示

笔者每年都会见到几例这样的患者:其发病年龄、季节、临床表现与秋季腹泻难以区分,但行血常规、粪常规后却发现为明确的细菌性肠炎,也有细菌性痢疾早期表现与秋季腹泻完全相同的患者。所以,不要在这个季节一见到呕吐、腹泻稀水便就相当然的认为是“秋季腹泻”,因此,要重视必要的检验,尤其是最起码的血常规和粪常规。

先大药业部分相关产品展示

销售企业:山东先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企业:山东省惠诺药业有限公司

-

销售企业:山东先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企业:江阴新申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往期精彩:

?村医心声:谁动了我的公卫补助?

?服用氯苯那敏,须谨记以下两点!

?5种皮试常见问题,基层医生一定要谨记!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源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觉得文章不错,请在文末点赞支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syw.org/yfbj/227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