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因诊断临床表现及小儿

时间:2018/9/10 20:42:14 来源:腹泻_腹泻治预防治疗网站 作者:佚名

腹泻

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发病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其中以6个月~2岁以下的小儿发病率高。本病轻者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可影响小儿的营养和发育。重症患儿还可以产生脱水、酸中毒等一系列严重症状,至危及生命,故临诊务必注意。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及胃肠

功能紊乱等疾病。

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和脾胃虚弱等。病变主

要在脾,病机因素主要是湿,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导致腹泻的关键。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人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腹泻。故《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

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1.感受外邪外邪六淫伤人,肠胃功能失调,均能使人腹泻,但其中以湿邪为主,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卫外不固,且冷暖不知自调,更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由于时令气候不同,长夏多湿,故外感腹泻以夏秋多见,其中又以湿热泻最常见,而风寒致泻则四季均有。

2.内伤乳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加之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油腻等难于消化之食物,皆能使脾胃损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而发生腹泻。

3.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儿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形成脾虚泄泻。亦有暴泻实证,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如风寒、湿热外邪虽解而脾胃损伤,转成脾虚泄泻者。

1.腹泻的诊断要点

(1)有乳食不节或饮食不洁,及感受风寒、时邪病史。

(2)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E则如水样。粪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

夹奶块及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汤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黏液。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重症腹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疲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2.鉴别诊断痢疾(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1,寒湿泻泻下清稀,基至如水样,色淡不臭,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小便清长,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

2,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3,伤食泻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臭如败卵,脘腹痞满,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垢浊或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4,脾虚泻大便时溏时泻,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1,贫寒湿泻

(1)治法:散寒化湿,温中止泻。

(2)处方:推三关、揉外劳宫、摩腹、补脾经、补大肠各次,揉龟尾次。

(3)方义:推三关、揉外劳官温中散寒;补脾经、补大肠与摩腹能健脾化湿揉龟尾能理肠止泻。全方共奏散寒化湿、温中止泻之功。

2.湿热泻

(1)治法: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2)处方:清大肠、退六腑各次,清脾经、补脾经、清胃经各次,推下七节骨、揉龟尾各次。

(3)方义:清大肠、退六腑能清泻肠道湿热清胃经及清补脾经能泻脾胃湿热;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揉龟尾能理肠止泻。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分利止泻之功。

3.伤食泻

(1)治法:消食导滞,助运止泻。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摩腹各次,清胃经、清大肠、退六腑各次,揉龟尾次。

(3)方义:补脾经能健脾消食运内八卦能消宿食、降胃逆摩腹善消宿食清胃、清大肠及退六腑能清胃热、消食导滞;揉龟尾能理肠止泻。全方共奏消食导滞、助运止泻之功。

4,脾虚泻

(1)治法:健脾益胃,温阳止泻。

(2)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摩腹各次,揉外劳宫次,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次,捏脊20次。

(3)方义:补脾经与补大肠能健脾益气;揉外劳宫温中健脾摩腹、捏脊能温阳消食;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能理肠止泻。

1.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应新鲜、清洁,不吃生冷、变质及不干净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卫生。同时要乳食有节、饥饱有度。

2.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注意科学喂养。

3.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尤其要避免腹部受凉。

4.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的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

推荐阅读

中医小儿推拿(44个穴位及推拿手法视频)

文章内容源自其他平台,版权归原创所有,由:岐黄健康之术,小编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岐黄健康之术

长按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syw.org/yfbj/464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