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证黑豆分类数据参照档

时间:2021/5/22 22:11:45 来源:腹泻_腹泻治预防治疗网站 作者:佚名

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808.html
药证:黑豆分类数据参照档

内容更新至:年4月6日

名称:黑豆汁渍方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四○。

主治:恶刺。组成:黑豆。

用法用量:浓煮汁,渍之。

名称:黑豆汤出处:《痘治理辨》。主治:疮痘未作脓,心膈躁,睡不安。组成:黑豆。

用法用量:煮汁,徐徐温服之。

名称:独神汤出处:《良朋汇集》卷一。

主治:一切感冒。组成:黑豆1合。

用法用量:炒焦,以酒淬入,热饮微醉。盖被汗出即去。

名称:秘传豆黄丸出处:《惠直堂方》卷一。

主治:湿痹膝痛,五脏不足,脾胃气结积滞。

功效:壮气力,润肌肤,填骨髓,补虚损,开胃进食,令人肥健。组成:黑豆1斗。

制备方法:上浸透,甑上蒸熟,铺席上,用荷叶或蒿覆如造酱法,七日黄透取出晒干,去黄为未,入炼猪油为丸,或加蜜少许。

用法用量:每服丸。

名称:大豆散出处:《千金》卷二十一。

主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组成:乌黑豆1斗。

制备方法:熬令香,勿令大熟,去皮,为细末,筛下。

用法用量:饧、粥皆得服之,初服1合。稍加之。若服初多,后即嫌臭。服尽则更造,取愈止。用药禁忌:不得食肥腻,渴则饮羹汁;慎酒、肉、猪、鸡、鱼、生冷、酢滑、房室。得食浆、粥、牛、羊、兔、鹿肉,此据大饥渴得食之,可忍,亦勿食也。其所禁之食,常须少噉,莫恣意咸物、诸杂食等。

名称:乌豆汤出处:《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主治:脚气,上气抬肩,喘冲心痛。组成:乌黑豆2斗。

制备方法:以水5斗,煮取2斗5升,分在两故瓮中盛。

用法用量:每瓮中浸1脚,遣人从膝向下淋洗百遍以上。久病者,不过再浸即愈。

名称:弘济膏出处:《外科大成》卷二。

主治:下部浸注疮疥,及上部头面(疒敛)蚀等疮。组成:雄黑豆(炒)。

制备方法:上药炒爆研破,入酒瓶内,与血余相间铺之7-8分满,以铁丝罩口,或槐、柳枝塞之,次将方砖1个,中凿1孔,以瓶口倒合于砖,口内泥封密,再次挖地1井,井内安碗1个,将砖盖井上,以瓶口对碗为要,砖四围封密,勿令通风

,次以干马粪堆砖上,以埋过瓶底为度,尖上燃火焚之,过宿俟灰冷,取出碗内油。用法用量:以鹅翎蘸扫患处。

名称:黑豆熨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主治:久坐卑湿,忽阴囊虚肿,气上筑。组成:黑豆(米醋炒)。

用法用量:青布袋盛,熨心腹,更以椒、葱汤淋煠腰胯,厚衣盖下部,然后服诸药。

名称:白芷散出处:《普济方》卷二七二。

主治:肿毒、暑毒、水刺肿手背。组成:小乌黑豆、香白芷。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水调,敷肿处。

名称:耆豆汤出处:《仙拈集》卷二引《集验》。

主治:诸汗。

组成:黄芪、黑豆各等分。

用法用量:煎汤饮之。半月全愈。

名称:大黄甘草汤出处:《医方集解》。

主治:上中下三焦消渴。组成:甘草黑豆汤加大黄。

名称:救荒丹出处:《惠直堂方》卷四。

功效:辟谷疗饥,容颜佳胜,更不憔悴,滋润脏腑。组成:黑豆5升(洗净)。

制备方法:上蒸3遍,晒干,去皮为末,火麻子3升,汤浸1宿,捞出晒干,用牛皮胶水拌晒

,去皮淘净,蒸3遍碓捣,渐次下黑豆末和匀,用糯米粥为丸,如拳大。入甑蒸,从夜至子

,住火,至寅取出晒干,瓷器内盛,不令见风。用法用量:每服3块,但饱为度。

名称:黑豆散出处: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五,名见《治痘全书》卷十四。

主治:小儿斑疮、豌豆疮。组成:熟煮大豆2-3合。

用法用量:取汁服之。

名称:乌豆丸出处:方出《外台》卷三十四引《救急方》,名见《普济方》卷三五二。

主治:产后羸瘦不复。

组成:乌黑豆(肥大者)。

制备方法:净拭,熬熟,如造豆黄法,去皮,捣为屑,下筛,以腊月猪脂成炼者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0丸,1日2次,以酒送下。

名称:甘豆汤出处:《洪氏集验方》卷四。

主治:脚肿。

组成:黑豆1两,甘草半两。用法用量:同煎汤服之。

名称:甘桔黑豆汤出处:《证因方论集要》卷一。

主治:肺痈初发。功效:解毒开提。

组成:甘草、桔梗、黑大豆。

名称:含元散出处:《痘疹仁端录》卷九。

功效:定喘。

组成:绿豆、赤小豆、黑豆。

用法用量:加灯心煎汁,磨沉香服。

名称:黑豆饮出处:《医统》卷七十六。

主治:房劳感风,小腹痛。组成:黑豆5合(炒香熟)。

用法用量:好酒淬之,乘热气熏病人。微覆出汗而愈。

名称:甘草汤出处:《医钞类编》卷十四。

主治:筋疝,茎筋挈痛,挺胀不收,白物如精随瘦而下,此得之房术。功效:解毒缓急。

组成:甘草梢、五倍子、黑豆。用法用量:水煎服。

名称:一异散出处:方出《圣惠》卷六十四,名见《本草纲目》卷五十引《名医录》。

主治:鱼脐疔疮如黑豆色者。组成:腊月猪头1枚(烧灰)。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以鸡子清调令匀,敷疮上,日3易之。

名称:黑豆丸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八。

主治:肝肾气虚目暗。

组成:黑豆(紧小者)、牛胆。

用法用量:量胆大小,净择豆,布擦过,纳牛胆中,紧系头,垂净屋下阴干。每日服3-7粒,食后熟水送下。

名称:乌金散出处:《普济方》卷三○九。

功效:接骨。

组成:黑豆2两,桑柴10根。

制备方法:将黑豆铺桑柴上,以火烧,候桑柴已过,取2味灰为末,次入麝香少许。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酒调下。

名称:化涎水银丸出处:《圣惠》卷八十五。

主治:小儿风痫。

组成:水银1两,生黑豆末2钱。

制备方法:上以枣瓤同研令星尽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用量:1岁儿每服以乳汁下1丸。良久吐出粘涎。儿稍大,加丸服之。

名称:北枣丹出处:方出《幼幼新书》卷二十五引《张氏家传》,名见《医统》卷六十四。

主治:走马牙疳。

组成:北枣1枚,真砒1黑豆大。

制备方法:大枣去核,纳真砒于枣内,外面纸裹讫,泥固济烧存灰,研极细。用法用量:鸡毛扫病处。

名称:艾姜汤出处:《直指》卷二十六。

主治:大便下脓血。

组成:艾叶1握,黑豆粒。

用法用量:新水1大盏,煎至6分,入生姜汁3大匙,稍热服。

名称:甘草梢黑豆汤出处:《医方考》卷五。

主治:筋疝。

功效:解百药毒。

组成:生甘草梢2两,黑豆半斤。

用法用量:水5倍,煎去半,空心服。

名称:黑豆散出处:《圣惠》卷九十。

主治:小儿头面身体生疮。

组成:黑豆2两,大麻子仁2两。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著竹筒内,横插热灰火中,以铜器承受,当有汁出,收之令汁尽。用法用量:便涂疮。即愈。

名称:甘豆汤出处:《普济方》卷三六一引《汤氏宝书》。

主治:小儿初生,下胎黄。

组成:黑豆1合,甘草1两(切)。

用法用量:用水1大碗煮。临热入沙糖少许,同煎糖化,澄清,遇渴饮之。

名称:甘豆竹叶汤出处:《女科秘旨》卷二。

主治:误服毒药,伤胎欲堕。

组成:甘草、黑豆、淡竹叶各等分。用法用量:煎浓汁服。

名称:三物解毒汤出处:《济阴纲目》卷八。

主治:误服毒药动胎。

组成:甘草、黑豆、淡竹叶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浓汤服。

名称:贴药出处:《幼幼集成》卷四。

主治:小儿久嗽之血眼,其目两眶肿黑,如物伤损,白珠红赤如血。组成:大生地黄1两,大黑豆1两。

制备方法:用水同浸1夜,取起捣为膏。

用法用量:贴眼皮上。其血自散,血泪既出,肿黑即消。并内服泻白散。

名称:救活丸出处:《普济方》卷一七八。

主治:肾虚疮渴。

组成:栝蒌、大黑豆(炒)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黑豆粒煎汤下。

名称:黑豆油膏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效:止痒,使角质还原。

组成:5%黑豆油,15%氧化锌。用法用量:直接涂于皮损处。

名称:黑豆浸酒出处:《圣济总录》卷八。

主治:中风手足不遂。

组成:黑豆1升(拣紧小者净淘)。

制备方法:上用酒5升,同入瓶中密封,用灰火煨,约至酒减半,即去豆取酒。用法用量:每服2-3合,空心及临卧时饮。

名称:雄朱丹出处:《医学入门》卷八。

主治:疟疾。

组成:大黑豆49粒(约5钱重)。

制备方法:端午日以冷水浸,从早至巳时,去皮晒干研,入信石末3钱,再研匀。面糊为丸

,少壮人如梧桐子大,老人黄豆大,小儿绿豆大,雄黄、朱砂为衣,晒干收贮。用法用量:疟临发服1丸,井水送下。

名称:雄豆散出处:《圣济总录》卷八。主治:风,腰脚不随,筋急,行履不得。组成:雄黑豆(紧小者)不限多少。

制备方法:上以新汲水净淘,漉干,频洒水,候生糵才及半寸,晒干炒熟,不退皮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2-3钱匕,温酒调下,1日3次。至半月后,所患处觉有触动是验。

名称:薏苡根散出处:《赤水玄珠》卷五。

主治:水肿。

组成:薏苡根、木香、槟榔、黑豆。用法用量:上为末。酒调服。

名称:含黄柏煎出处:《圣惠》卷三十六。

主治:口舌生疮,赤肿疼痛。

组成:黄柏1两(锉),乌黑豆1升。

制备方法:上以水2升半,煎至5合,去滓,入寒食饧1两,蜜1两、龙脑少许,更煎稀调得所

用法用量:常咽半匙,不拘时候。

名称:辰砂丹出处:《儒门事亲》卷十二。

主治:疟。

组成:信1钱,雄黑豆60个或2两。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朱砂为衣,端午日合。用法用量:每服1丸,无根水送下。

名称:豆淋酒出处:《鸡峰》卷十六。

主治:产后诸风。

组成:羌活1两,黑豆半升(炒热)。

制备方法:以酒1升,先煮羌活5-6沸,去羌活,乘热沃在所炒豆上,煎3-5沸,倾入瓷器中,以纸盖。

用法用量:却去豆,温饮半盏。风势大者,随证下诸风药尤佳;如口噤亸曳,服阿胶丸;些小风,则服龙砂丹。

名称:三豆汤出处:《朱氏集验方》卷七。

主治:饮酒太过,衄血,吐血,起则无事,睡则尤甚。功效:稀痘。

组成:乌黑豆、赤小豆、绿豆各等分。用法用量:浑水服。

名称:神圣丹出处:《大全本草》引《简要济众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二二)。

主治:疟疾。

组成:砒霜半钱(研),黑豆面1钱。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雄黄为衣。用法用量:每服1丸,未发时,空心面东以新水送下。

名称:煮黑豆方出处:《圣惠》卷九十六。

主治:中风湿痹,筋挛急痛,胃中积热,口疮烦闷;大肠秘涩。组成:黑豆半升(煮令熟),酥5两。

用法用量:上药相合令匀。不问食前后,吃1-2匙。

名称:黑豆酒出处:《仙拈集》卷二。

主治:虚汗。

组成:黑豆2合(拭净),黄芪2钱。

用法用量:水酒3碗,煎半碗,连服3-5次自愈。连日只吃汤,其豆拌盐,尽吃更妙。

名称:五虎茶出处:《理瀹》。

主治:伤寒感冒。

组成:生姜、葱白、核桃、细茶、黑豆。用法用量:煎汤,冲熏头面,得汗乃解。

名称:升平散出处:《解围元薮》卷四。

主治:麻风。

组成:紫萍、黑豆、升麻、麻黄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临卧以酒送下。取汗。3日再服,3次愈。

名称:二圣饮出处:《普济方》卷八十九。

主治:中风。

组成:雄黑豆半斤,皂角针(锉)半斤。

用法用量:上用无灰酒2升,同煎至半升,去滓服。得汗为度。

名称:神妙丸出处:《朱氏集验方》卷十三。

主治:打扑伤损。

组成:威灵仙根(和乌黑豆煮,焙干)。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送下。

名称:茶清散出处:《卫生总微》卷十六。

主治:疟疾。

组成:人言1两,黑豆1升,河水4升。

制备方法:上药同煮至水尽,炒干为末。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字,热多者,腊茶清调下;寒多者,草茶清调下;间日者,于发夜临卧服;频日者,但临卧服。用药禁忌:忌热物一时辰。

名称:大效丸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主治:瘰疬,一切结核。

组成:斑蝥1枚,黑豆7粒(生芽者)。制备方法:上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丸,茶清下;小儿1丸。

名称:解热方出处:《直指》卷二十二。

主治:瘰疬四畔红肿多汁,属热证者。组成:小黑豆2合,紫苏1茎,姜7片。制备方法:上细锉。

用法用量:煎汤,食后服。

名称:豆豉膏出处:《幼幼新书》卷五引《惠眼观证》。主治:初生儿不小便,中脐风,撮口,肚膨胀,脐肾肿。组成:黑豆1杓,田螺19个,葱1大把。

制备方法:捣烂,芭蕉汁调。用法用量:贴脐下。

名称:三豆浆出处:《痘疹传心录》卷十九。

主治:痘毒。痘后痈毒,初起红肿。

组成:黑豆1合,绿豆1合,赤小豆1合。

用法用量:研烂为末。用醋研浓浆,时时以鹅翎扫之,红肿退去。

名称:苦楝根汤出处:《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寸白虫。

组成:苦楝根(去外苦皮),黑豆20粒。

用法用量:水煎,临熟入沙糖2钱调服。晚饭不可食,待药气行。

名称:梅花豆出处:《仙拈集》卷三引朱禹功方。

功效:稀痘。

组成:赤小豆1两,黑豆1两,绿豆1两。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新竹筒中,削皮留节,凿孔入豆,杉木塞紧,用蜡封固,腊月浸厕中

,2月取出风干。每用豆1两,配梅花冰片3钱,为末。用法用量:每服1钱,霜后丝瓜藤煎下。

名称:乌梅汤出处:《直指小儿》卷五。

主治:小儿疮痘热渴。

组成:小黑豆1合,绿豆1合,乌梅2个。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新汲水1碗,煎取清汁,旋服。

名称:甘豆汤出处:《幼科类萃》卷三。

主治:小儿胎热。

组成:甘草1钱,黑豆2钱,淡竹叶10片。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钟,加灯心7茎煎,不拘时候服。

名称:竹龙散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主治:消渴。

组成:五灵脂半两,黑豆(生,去皮)半两。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煎冬瓜汤调下,1日2次。无冬瓜即用冬瓜苗、叶、子煎汤俱可,小

渴只1服愈。用药禁忌:渴定后不可服热药。

名称:豆苏汤出处:《直指》卷二十六。

主治:上焦有热,咯吐瘀血,烦闷燥渴。

组成:黑豆3合,紫苏茎叶2条,乌梅2个。

用法用量:用水1大碗同煎,临熟入姜汁3大匙。食后旋服。

名称:杞元膏出处:《济众新编》卷五。

主治:阴虚火动发渴。

组成:龙眼肉1斤,枸杞子1斤,黑豆1升。

制备方法:黑豆,用水三斗,文武火浓煎取汁一斗3升,入药再煎至7升余,去滓,入炼蜜1升,熬成膏至4升半,即滴水成珠矣,瓷器盛。

用法用量:白沸汤或淡姜茶化下。

名称:三痘汤出处:《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主治:痘疹未发时。

组成:大黑豆、赤小豆、绿豆等分(淘净)。

用法用量:上用甘草浸水去滓,以甘草水煮豆熟为度。逐日空心任意饮其汁。冬月煮熟,令儿常食豆尤妙。

名称:祛邪丹出处:《百一》卷十一。

主治:疟疾。

组成:黑豆、砒霜1两,生黄丹2两,朱砂。

制备方法:5月初4日拣黑豆,冷水浸至端午早,用好砒霜1两,顺手研极细,入生黄丹2两相和,取黑豆去皮,细研成膏子,和药丸时,便分大小丸,用细朱砂为衣。

用法用量:老弱孕妇不可服药者,分十数等丸,大者如梧桐子止。当发日五更初井花水送下1丸。用药禁忌:忌热物半日,次忌鱼腥、菜油、冷物等,不禁冷水。

名称:草豆汤出处:方出《直指》卷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三八八。

主治:砂石淋。

组成:黑豆粒,甘草1寸(生,锉)。

用法用量:上以新水煎,乘热入滑石末1钱调和,空腹服。

名称:大豆浸酒出处:《普济方》卷九十三。

主治:中风,手足不遂。

组成:黑豆1升(拣紧小者净淘)、酒5升。

用法用量:上同入瓶中密封,用灰火煨,常令热,约至酒减半,即去豆取酒。空心及临卧时各饮2合至3合。

名称:敛气归源饮出处:《古方汇精》卷一。

主治:盗汗不止。

组成:黄芪(蜜炙)、黑豆、浮小麦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服。

名称:黑虎丹出处:《痘科金镜赋》卷六。

主治:痘疮破烂。

组成:丝瓜(取将老黑豆者,连蒂皮瓤子)。

用法用量:置新瓦上,慢火烧炙存性,量用数钱,白汤调下,或以紫草、甘草汤下尤佳。

名称:镇肝明目方出处:《医统》卷六十一。

主治:肝虚,当风泪下。

组成:枯牛胆(腊月取用)、黑豆不拘多少。制备方法:将黑豆入胆内,经百日后取用。用法用量:每服3-7粒,食后以酒送下。

名称:木通散出处:《袖珍小儿》卷七。

主治:小儿小便不通,因心火上炎不能降济,肾水不上升,使心经愈热,影响小肠所致者。组成:木通1两,黑豆5钱(炒),滑石1两。

制备方法:上锉散。

用法用量:加灯心、葱白,水煎服。

名称:甘豆散出处:《产宝诸方》。

主治:难产3日,子母不相见。功效:易产,治风。

组成:黑豆3升,生姜3两(炒),甘草1寸。

用法用量:上用水5升,煎豆熟为度。取汁缓缓服。才觉产便服之。

名称:疟丹出处:《鸡峰》卷十四。

主治:疟疾。

组成:小实黑豆49个,砒霜半分,雄黄1分。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粒,于疟未发前一夜食后临卧服。欲服药时先吃温冷淡饭一顷,于稍空时

,临卧服药尤妙。用药禁忌:忌生冷油腻热物一伏时。怀胎妇人不得服。

名称:青竹大豆油出处:《金鉴》卷七十一。

主治:风疽瘙痒。

组成:青竹筒3尺长(径一寸半),黑豆1升。

制备方法:黑豆装入竹筒内,以谷糠、马粪二物烧火,当竹筒中炙之,以瓷碗两头接取油汁

用法用量:先以清米泔水和盐热洗患处,拭干即涂豆油。不过3度极效。

名称:草豆饮出处:《医略六书》卷二十五。

主治:砂淋涩痛,脉沉涩。功效:益肾通淋。

组成:黑豆粒,生草梢3钱,秋石5钱。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滑石末3钱,温服。

名称:梅豆汤出处:《医学入门》卷八。主治:肠痈冷热症,及肺痈咳唾脓血不止。组成:乌梅1个,黑豆粒,薏苡仁2合。

用法用量:水煎,入阿胶、生蒲黄各1钱,再煎服。

名称:黑豆沥出处:《圣惠》卷九十一。

主治:小儿白秃疮及疳,头发连根作穗脱落,发不生者。组成:黑豆3合,芝麻子3合,诃黎勒皮1两。

制备方法:上为末。以油、水各半拌令匀,纳在竹筒中,用乱发塞口,以煻火烧沥取膏,贮于不津器中。

用法用量:每用时,先以米泔、皂荚净洗,然后涂之,1日2次。10日内发生矣。

名称:黑豆汤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主治:妇人妊娠,子死腹中。功效:温气滑血。

组成:黑豆(捣碎)半升,生姜(细切)4两。

用法用量:上药以童便3碗同煎,取2碗,每服1盏,去滓温服,连2-3盏。未下再服。

名称:雄黑豆酒出处:《圣惠》卷六十九。

主治:妇人中风,口噤迷闷。

组成:雄黑豆3合(小紧者是),鸡矢白2合。

制备方法:先炒豆声欲绝,入鸡粪白同炒令黄,投入酒5升,后去滓。用法用量:每服1小盏,拗开口灌之。

名称:薏苡汤出处:《直指》卷二十六。

主治:肺痈唾吐脓血。

组成:薏苡仁2合,黑豆粒,乌梅1个。

用法用量:水2盏,煎至1盏,加透明阿胶、生蒲黄各1钱,再煎沸,食后服。

名称:白术酒出处:《圣惠》卷六十九。

主治:妇人中风,口噤,言语不得。

组成:白术3两(捣碎),黑豆3两(炒令熟)。

用法用量:以酒4升,煎至2升,去滓,分温4服,拗开口灌之。

名称:甘草豆方出处:《养老奉亲》。

主治:老人中风,热毒心闷,气壅昏倒;冬月小儿诸热毒。组成:甘草1两,乌黑豆3合,生姜半两(切)。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取1升,去滓,冷渐食服之。

名称:纯阳救苦汤出处:《集验良方》卷二。

主治:阴症。

组成:生姜1两(切片),大黑豆5钱(炒熟)。

用法用量:用水煮数沸,滤其姜、豆,取汁服之。汗出即愈。

名称:羌活膏出处:《魏氏家藏方》卷九。

主治:烂眶风眼。

组成:羌活、芙蓉叶、黑豆面、黄皮根子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生水调,用青皂纱贴之。

名称:明目枕出处:《本草纲目》卷二十二引《卫生杂兴》。

功效:至老明目。

组成: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用法用量:同作枕。

名称:三味谷精草散出处:《永类钤方》卷二十一引《小儿痘疹方论》。

主治:小儿痘疹,热毒攻肝,眼生翳膜。

组成:谷精草1两,生蛤粉2两,生黑豆皮2钱。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獖猪肝1叶,竹刀批作两片,掺药缚好,放瓦器内,慢火煮熟。用法用量:令儿食之,不拘时候。

名称:草还丹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

主治:失饥冒暑,及风热忧愁,使耳暴聋,或一耳塞,因咽气而开,咽已复塞,令人烦闷。组成:乌头(去皮脐)4两,黑豆4两,盐1两。

制备方法:上用瓷瓶盛,坐水中,慢火煮令乌头透,取出细切,与黑豆同焙,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温酒送下。

名称:截疟仙丹出处:《寿世保元》卷八。

主治:疟疾。

组成:雄黑豆49粒(黑豆圆者是),人言5分。

制备方法:5月5日午时用黑豆先1日以水泡去皮,研烂,入人言,同研为丸,如黄豆大,雄黄1钱为衣,阴干收贮。

用法用量:临发热早晨无根水送下1丸。用药禁忌:忌热酒热物一时,仍忌鱼腥、生冷之物3日。

名称:黑豆酒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妇人产后腰背反折,四肢不随。

组成:酒5升,鸡矢白半盏,黑豆1升(打碎)。

制备方法:先将黑豆铛中炒令香熟,即入鸡屎白,同炒良久,以酒投入,取出,以绢滤去滓

,将酒瓷器盛。

用法用量:每服1盏,温服,不拘时候。

名称:槟榔汤出处:《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主治:湿毒脚气,肿满,小便少。

组成:槟榔(锉)2两,桑白皮3两,黑豆半升。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1盏,去滓温服,日3夜1。

名称:生发神效黑豆膏出处:《圣惠》卷八十九。

主治:小儿脑疳,头发连根作穗子,脱落不生;兼疮白秃,发不生者。组成:黑豆3合,苣(艹胜)3合,诃黎勒皮1两。

制备方法:上为末,以水拌令匀,纳于竹筒中,以乱发塞口,用煻灰内煨取油,贮于瓷器中

用法用量:先以米泔皂荚汤洗头,拭干涂之,日2次,10日发生。

名称:朱衣使者出处:《卫生总微》卷十六。

主治:小儿发疟不止。

组成:砒半两(细研),绿豆末1分,黑豆末1分。

制备方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黍米大,辰砂为衣。

用法用量:间日发者,于好日夜临卧时,冷醋水送下2丸。频日发者,只于当日夜服如上法

名称:豆甘汤出处:《治疫全书》卷三。

主治:因素伤湿热,毒气郁结,上攻巅项所致之大头瘟。其症憎寒壮热,项强体重,头面浮肿,目不能开,咽喉闭塞,舌干口燥,气促息喘,二便艰涩。

组成:黑豆2合(炒令香熟),甘草2寸(炙黄)。用法用量:水2盏,煎汁,时时呷之。

名称:豆姜汤出处: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

主治:霍乱吐利,心烦壮热。霍乱后,烦躁卧不安。组成:黑豆1合(拣择紧者,拭令净),生姜半两。用法用量:以浆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分温3服。

名称:草果饮出处:《普济方》卷一九八。

主治:脾寒疟。

组成:草果、常ft、槟榔、甘草少许、黑豆各等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盏,煎1盏,去滓,露1宿,空心未发前温服。

名称:消痞去积丸出处:《梅氏验方新编》卷二。

主治:一切痞积、气积、酒积、食积。

组成:黑豆5钱,制香附5钱,五灵脂5钱(炒)。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分,姜汤送下。

名称:大黄丸出处:《直指》卷四。

主治:脚气,风热烦闷发渴,大便不通。

组成:木香半两,大黄半两,黑豆1两,升麻3分。制备方法:上锉。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乌梅2个,新汲水煎服。

名称:大黄汤出处:《直指》卷四。

主治:脚气风热,烦闷发渴,大便不通。

组成:木香半两,大黄半两,黑豆1两,升麻3分。制备方法:上锉。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乌梅2个,新水煎服。

名称:救疫神方出处:《百一》卷七引《夷坚庚志》。

主治:疫证发肿者。

组成:黑豆2合(炒令香熟),甘草2寸(炒黄)。用法用量:上以水2盏,煎至一半,时时呷之。

名称:黑豆汤出处:《叶氏女科》卷二。

主治:妊娠不慎饮食,误食毒物、毒药而胎动者。组成:黑豆3合,淡竹叶20片(洗),甘草3钱。用法用量:水煎服。

名称:乌豆汤出处:《眼科全书》卷六。

主治:拳毛倒睫。

组成:乌黑豆、黄连、甘草、密蒙花、大黄、朴消。用法用量:用顺取东流水煎服。

名称:乌豆麦门冬汤出处:《普济方》卷四○四。

主治:疮痘眼目赤肿,瘾涩疼痛,泪出羞明。

组成:乌黑豆(小者)2两,麦门冬(去心)1两。

用法用量:用水3升,同煮令乌豆烂熟为度。将药汤放温,时时抄与儿服。乳母吃乌豆、麦门冬;如3-5岁儿,可令嚼吃。如乌睛突高者,难治。

名称:仙灵散出处:《普济方》卷一九七。

主治:一切疟疾。

组成:常ft2钱,甘草钱半,槟榔2个,黑豆49粒。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先用酒1小盏煎干后,用水1大盏,煎8分,露1宿,早晨温服。吐不妨。用药禁忌

:忌鸡、鱼。

名称:术桂草玄丹出处:《辨证录》卷十一。

主治:妇人下焦寒湿相争,经水将来,3-5日前脐下疼痛,状如刀刺,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经来,因之无娠。组成:白术2两,肉桂1钱,甘草1钱,玄胡索1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名称:平胃散出处:《异授眼科》。

主治:目有白花如絮。

组成:黑豆(炒)、泽泻、当归、枸杞、白丑、黄芩。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口服。

名称:白术酒出处:《圣惠》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中风,口噤,言语不得。

组成:白术1两半,独活1两,黑豆1合(炒令熟)。

用法用量:上锉细,以酒3升,煎取1升半,去滓,分温4服,拗口灌之。得汗即愈。

名称:羌活酒出处:《圣惠》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中风痉,口噤,四肢强直,反张。

组成:羌活1两半,防风1两(去芦头),黑豆1合。

用法用量:前2味为粗末。以好酒5升,渍1宿,每服用黑豆1合炒令烟出,投入药,酒1大盏

,候沸住,去滓,抝开口,分二度灌之。

名称:泻心汤出处:《急救仙方》卷三。

主治:眼疼,血轮红赤。

组成:龙胆草、细辛、ft栀子、大黄、甘草、乌黑豆。用法用量:水煎服。

名称:三豆饮子出处:《伤寒总病论》卷四。

主治:痘疮,瘟疫,痘蕴热烦躁。功效:预防痘疹,活血解毒。

组成:赤小豆1升,黑豆1升,绿豆1升,甘草1两。

用法用量:净淘,水8升煮熟。逐日空心任性食豆饮汁7日,永不发。预服此则不发。

名称:泻肺散出处:《异授眼科》。

主治:目中不清,视物不见。

组成:黑豆、白丑、泽泻、当归、枸杞、苦参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服。用药禁忌:忌酒、煎炒、发物。

名称:断魔如圣丹出处:《宣明论》卷十三。

主治:疟疾。

组成:信砒1钱,蜘蛛(大者)3个,雄黑豆49粒。制备方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豌豆大。

用法用量:如来日发,于次早以纸裹1丸,入耳内。1粒可医3人。

名称:淡竹叶汤出处:《得效》卷八。

主治:诸淋。砂、血淋。

组成:淡竹叶、甘草、灯心、枣子、乌黑豆、车前子。用法用量:上不拘多少,以水浓煎汤,代熟水服。

名称:黑豆粥出处:《圣惠》卷九十六。

主治:水气。

功效:利小便,除浮肿。

组成:黑豆半升,桑枝(锉)半升,构皮(锉)半升。

用法用量:以水5大盏,煮取2大盏,去滓,每取汁1盏,入米1分,煮作粥,空心食之。

名称:二乌丸出处:《中藏经》卷下。

主治:风痰眩晕。

组成:川乌头4两,草乌头4两,青盐4两,黑豆半斤。

用法用量:用水2升,同煮4味,水耗,即用温水添之,候川乌头半软4破之,更煮以透烂为度,去皮,同煎乌头并黑豆,于石臼或木臼内捣令极烂,不见白星,即就丸,干即以煮药水

添湿同捣(煮时留1盏以下水以备添,勿令煮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食前盐酒、盐汤任下。

名称:二豆汤出处: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主治:脚气肿满。

组成:黑豆5升,赤小豆3升,吴茱萸1升,盐3大合。制备方法:上药都和匀。

用法用量:每用1升,以水3斗,煮取2斗,去滓,于避风处,稍热淋蘸。

名称:地黄汤出处:《圣惠》卷三十四。

主治:齿龈出血。

组成:生地黄3两(切),柳枝(锉)1合,黑豆2合。

用法用量:将豆及柳枝炒令黄,以无灰酒2盏沃之,即下地黄,更煎5-6沸,去滓,热含冷吐。以愈为度。

名称:泻肝散出处:《眼科全书》卷三。

主治:雷头风,久而毒气入目,以致失明,不见三光,瞳仁渐大,如黄蜡色。组成:知母、黄芩、桔梗、大黄、朴消,乌黑豆49个。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每服4钱,白水煎,食后服。

名称:济阴丹出处:《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急救仙方》。

主治:妇人诸病。

组成:香附子4两,乌黑豆4两,干姜4两,苍术4两。

制备方法:重用黄子醋浸二七,苍术只浸一七后切作片子,再浸一七,取出乌豆,再炒过,香附子捣碎,加当归1两,茱萸半两,重煮过,同焙干为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温酒或醋汤吞下。

名称:乾一老人汤出处:《杂症会心录》卷下。

主治:疫证初发热者。功效:解毒扶元。

组成:黑豆5钱,甘草3钱,金银花5钱,鲜黄土5钱。用法用量:水煎服。

名称:猪肝散出处:《幼科直言》卷二。

主治:小儿痘后翳膜遮睛。

组成:谷精草3钱,大黑豆5钱,蛤蜊壳1两(擂碎)。

用法用量:用雄猪肝1斤(重1两),以竹刀划破,同药入砂罐内,井水煮熟。令儿食肝,或饮汤少许。药滓勿用,以愈为度。

名称:猫眼草膏出处:《医学探骊集》卷六。

主治:颔下疮,即鼠疮。此症多在少年,忽于颔下结核,其大有如酸枣者,其小有如元豆者

,年深日久,愈结愈多,及一破头,大为费手。

组成:鲜猫眼草1斤,大乌黑豆2升(做腐,用其浆)。

制备方法:上药将草入豆腐浆内,煮熟捞出过淋,熬至成膏。再将轻粉3分、冰片2分、麝香

5厘细研,入膏内搅匀,用瓶盛之。

用法用量:每日点2次。颔下疮破与不破者,宜此膏敷之。

名称:黑豆饮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主治:小儿但渴多,热痢不止。

组成:黑豆(炒令微熟)半合,甘草(炙,锉碎)半两。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2盏,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分5次徐徐饮之。

名称:黑豆羹出处:《圣惠》卷九十六。

主治:壅毒攻心,烦热恍惚。

组成:黑豆3合,淡竹叶50片,枸杞茎叶5两(切)。

用法用量:以水2大盏煮2味,取1大盏,去滓,下枸杞叶,煮熟,入5味作羹,放温食之。

名称:蝉蜕散出处:《准绳·幼科》卷六。

主治:痘后眼目风肿及生翳膜。

组成:蝉蜕、蜜蒙花、黑豆壳、绿豆壳、明月砂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猪羊肝1片,批开,入药末在内,麻扎定,米泔煮熟,频与食肝饮汤

名称:麝香黑豆丸出处:《医方类聚》卷七十八引《澹寮方》。

主治:耳聋。

组成:黑豆1升,石菖蒲2两(去须,锉),韭菜2束。

制备方法:上用韭1束,同蒲、豆煮烂,去蒲勿用,只以豆、韭或余汁,及取生韭1束,共捣研作膏,入麝香少许,丸如梧桐子大,或入少面糊就捻作饼子。

用法用量:用橘叶盛,晒干,仍以原盛橘叶煎汤嚼吃,每服20个。

名称:四子明目散出处:《眼科临症笔记》。

主治:瞳孔缩小症。两眼瞳孔小如粟米,不疼不痒,视物昏蒙。功效:明目。

组成:黑豆半斤,冬瓜子4两,蒺藜子5两,菠菜子2两。制备方法:俱用盐炒,为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日2次。

名称:水银丸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主治:风痫。功效:化涎。

组成:水银1两,黑豆末1分,枣7枚(煮熟,去皮核)。制备方法:上药同研水银星尽,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乳汁送下,不拘时候。良久吐出涎为效。

名称:如圣丸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主治:疟疾结成癥瘕。

组成:巴豆3粒(去壳),黑豆49粒,砒霜(研)半两。

制备方法:上将巴豆、黑豆用米醋浸一宿,去皮膜,入乳钵内顺研匝,入砒又逆研匝

,为丸如小豆大,用丹砂为衣。

用法用量:每服1丸,取嫩桃叶7片,水1盏,煎数沸,倾入盏内,用醋1-2滴打匀,通口令病人面向东方吞下。如无桃叶,以桃枝7寸煎汤代之。

名称:金花散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三五。

主治:热毒肿。

组成:黄柏2两,雄黑豆1两(紧小者是也),大黄半两。制备方法:上为散,浸甘草水调如膏。

用法用量:量肿处大小摊贴,以纸盖之。

名称:塞耳丸出处:《仙拈集》卷一。

主治:疟疾。

组成:蜘蛛大者1个,小者3个,人言1钱,黑豆49枚。制备方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豌豆大。

用法用量:先夜以1丸献于北斗下,次早纸裹塞耳中,男左女右。

名称:贝母绝经汤出处:《杏苑》卷八。

主治:难产,不欲育孕者。

组成:贝母、当归须、红花、猪牙皂角、黑豆、虎杖各等分。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产后服。

名称:地黄膏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四。

主治:暴赤眼肿痛。

组成:生地黄(净洗,切,研)2两,黑豆2两(生捣末)。制备方法:上为膏。

用法用量:临卧时,以盐汤洗眼后闭目,以药膏厚罨眼上,更不动,至晓。水润药令软取下

名称:竹豆汤出处:《圣济总录》卷七。

主治:中风失音不语。

组成:新青竹(碎如(竹弄??)子)49茎,乌黑豆2升。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令豆烂,去滓,再煎取1升。每服2合灌之;或口噤不开者,即斡口灌之。

名称:三豆饮出处:《集成良方三百种》。

功效:预防痘疹、咽喉、瘟疫。

组成:赤小豆6钱,毛绿豆7钱,乌黑豆3钱,鲜芦根3钱。用法用量:水煎服。小孩可加白糖少许。

名称:金凤散出处:《普济方》卷二—一。

主治:男子、妇人赤白痢疾。

组成:凤眼草3分,粟壳2钱,母黑豆20丸,公枣儿3枚。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加蜜1匙,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服后仰卧。用药禁忌:忌冷水。

名称:小茴香汤出处:《幼科金针》卷上。

主治:寒湿疝气,囊肿偏坠。功效:温经逐冷。

组成:川楝子、小茴香、黑豆、桃仁、青皮、牡丹皮、木通。用法用量:加葱白、生姜,水煎服。

名称:川乌酒出处:《普济方》卷三五○。

主治:产后中风,身如角弓反张,口噤不语。

组成:川乌头5两(锉),黑豆半升(同炒半黑),酒3升。

用法用量:上药泻于铛内急搅,以绢滤取汁,酒微温,服1小盏。若口不开者,拗开口灌之

,未效,加乌粪1合(炒),纳酒中服之,以愈为度。

名称:解毒饮出处:《卫生鸿宝》卷六引《丹方汇编》。

主治:金石、草木、鸟兽、百药之毒。

组成:大黑豆(或绿豆,一方小黑豆与绿豆并用)、生甘草。用法用量:上熬浓汁。冷服半盏,细细饮之。

名称:四味黄芩汤出处:《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主治:肠黄,心中闷绝,肠内疼痛,状如刀刺。

组成:黄芩1两(去黑心),当归1两,黑豆半合,茅很半两。

用法用量:上各锉细,分作3服。每服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日3次。

名称:仙传救苦汤出处:《经验秘方》卷上。

主治:夏月贪凉,寒气潜入腠里,致男妇中寒阴症。

组成:大黑豆3合(炒熟),生姜1块(重2-3两,切片)。

用法用量:用水3碗,煎数沸取起,去姜、豆,服汁。避风,待汗出透即愈。

名称:如雪汤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主治:膈热咽干,风毒攻心,狂闷。

组成:朴消,黑豆皮(生)1两,木香1两,大黄(生)半两。制备方法:上药除朴消外,为粉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下朴消1钱,搅令匀,不拘时候温服。以

微利为度。

名称:鸡粪酒出处:《千金》卷三。

主治:产后中风及百病,并男子中一切风。

组成:鸡矢1升(熬令黄),乌黑豆1升(熬令声绝,勿焦)。制备方法:上以清酒3升半,先淋鸡粪,次淋豆取汁。

用法用量:每服1升,温服取汗。病重者,凡4-5日服之。

名称:洗痔金花散出处:《秘传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

主治:痔漏。

组成:无名异半钱,黄柏1两,黄连半两(生),乌黑豆半升。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温洗了,用海蛤散敷之。

名称:神圣香姜散出处:《博济》卷三。

主治:久患脾泄泻。脓血痢。

组成:宣连1两(匀锉如豆大),生姜4两(匀锉如黑豆大)。

制备方法:上2味一处,以慢火炒令干,姜脆深赤色即止,去姜取出,只要黄连,研为细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腊茶清调下,甚者不过2服即愈。

名称:茜草丸出处:《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吐血后,虚热躁渴。

组成:茜草(锉)、雄黑豆(去皮)、甘草(炙,锉)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如弹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熟水化下,不拘时候。

名称:茱萸丸出处:《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赤白痢日久,脐腹冷疼。

组成:吴茱萸1两(黑豆汁浸,炒干),黄连(去须)1两半。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煎芍药汤送下。

名称:楮枝汤出处:《圣惠》卷五十四。

主治:水蛊,遍身肿。

组成:细楮枝10两(锉),黑豆1斗,细桑枝10两(锉)。

用法用量:上以水5斗,煎取1斗,去滓,别煎取3升,每服暖1小盏服之,1日3-4次。

名称:乌金煎出处:《圣惠》卷十九。

主治:中风失音不语,烦热头痛,手足无力。

组成:黑豆2升(净淘过),羌活2两,独活2两,荆芥2两。

制备方法:上药捣罗为末。先以水5大盏煮黑豆今烂。去豆取汁,入诸药末,慢火煎10余沸

,次渐入无灰酒1升,煎为膏,盛于瓷器中。

用法用量:每服半匙头,不拘时候,以温酒调下。

名称:乌金煎出处:《普济方》卷九十四引《经验方》。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手足麻痹疼痛。

组成:大附子2个(生,去皮脐,重1两),雄黑豆粒。

制备方法:上用水1大碗,入铫子煮,候豆烂则先施出豆,其附子且于豆汁内更煮,直令汁干,不令焦烂,取附子收起,贮瓷盒内。

用法用量:将黑豆以温水淘过,先取1粒,至15粒,入口烂嚼如糊,末得咽下,更逐将黑豆嚼,直候粒一齐嚼烂,如糊满口,便用热酒半盏,猛冲下,别用热酒半盏,漱牙缝内黑豆滓令净咽下。然后就患处一边卧,盖覆,必有汗出。明日又将收起者附子,依前煮黑豆粒嚼服。第3日亦依前煮服讫。再将附子2个,劈为8片,各以湿纸包裹,每日空心烂嚼1片

,热酒下如前法,并逐日盖覆,取微汗。甚者不过似此2-3次即效。

名称:圣脾散出处:《卫生总微》卷五。

主治:慢脾风。

组成:香附子(炒去皮毛)1合,小黑豆1合(炒),甘草半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饭饮调下。不拘时候。

名称:三良散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主治:妇人五色带下不止。

组成:吴茱萸(黑豆同炒)1两,寒食面1两,干姜(炮)1两。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食前温酒调下,1日3次。

名称:铜青汤出处:《普济方》卷七十五引《圣惠》。

主治:风睑,青赤眼。

组成:防风1寸许,铜青黑豆大1块,杏仁2枚(去尖不去皮)。加减:如痛者,加当归数片。

制备方法:上切细,于盏中新汲水浸,汤瓶上顿令极热。用法用量:乘热洗之。

名称:黑龙散出处:《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主治:新产胞衣不下,及血晕不省人事,腹中刺痛,败血攻心,痞满神昏,或眼闭口噤,或语言狂妄、困顿垂死者。

组成:归尾、赤芍药、肉桂、干姜、黑豆、蒲黄、甘草、生地黄。用法用量:加童便、酒各半盏煎。或加红花、苏木、香附。

名称:乌金散出处:《三因》卷十八。

主治:妇人血气,血癥,血风,劳心,烦躁,筋骨疼痛,四肢困瘦。组成:好黑豆10两,没药半两,当归半两(洗,焙干,为末)。

制备方法:上先将黑豆不犯水净拭,用沙瓶1只,入豆在内,以瓦片盖,盐泥固济,留嘴通气,炭火2斤煅烟尽,存性,以盐泥塞瓶嘴,退火,次日取出,豆如鸦粪,研细,方入没药

、当归末,研匀。

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重者不过3-5服。用药禁忌:忌鲤鱼、毒肉、水母之类。

名称:丝瓜汤出处: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功效:解痘疮毒。

组成:丝瓜、升麻、酒芍药、生甘草、黑豆、ft楂、赤小豆、犀角。用法用量:水煎,服。

名称:一字散出处:《普济方》卷一九七。

主治:男子、妇人、小儿日近疟疾寒热。

组成:贯众1两半,黑豆1两半,甘草半两,绿豆1两半,信7钱。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每服1字,先净手,然后安药在手心内,用新汲水3点调药,舌头舐,吃了便睡。

隔日发,于未发日临夜服;朝日发,于未发时临卧服。大人作1服,小儿作2服。

名称:如圣膏出处:《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功效:出靥子。

组成:荞麦梗灰、茄梗灰、桑柴灰、矿灰、炭灰、黑豆梗灰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末,水3碗淋取汁,将淋下汁再淋二次,慢火熬成膏。用法用量:每用少许,针刺破靥子,敷之。

名称:坎离丸出处:《良朋汇集》卷二。

主治:虚痨。

组成:黑豆不拘多少(炒熟,研末)、红枣量用(煮熟,去皮核)。制备方法:共捣泥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钱或3钱,盐汤送下或酒送下。

名称:清上散出处:《顾松园医镜》卷十四。

主治:风热、火热头痛,偏头风痛。功效:散邪清热降火。

组成:石膏、薄荷、菊花、忍冬、黑豆、枯黄芩(酒炒)、陈松萝。加减:热极目昏便燥者,可加酒蒸大黄。

用法用量:用土茯苓2-4两煎汤煎药。

名称:雄黄丸出处:《鸡峰》卷二十二。

主治:瘰疬疮。

组成:砒霜半分,雄黄半钱,雄黑豆47个(拣小者,去皮研之)。制备方法:上药同研匀,滴水为丸,如黄米大。

用法用量:看口大小,用药入在疮口内;或未破以针剔见血,贴药丸在上,以膏覆之。

名称:乌金散出处:《鸡峰》卷十六。

主治:产后胞衣不下或恶露不快,败血冲心,血晕狂语,不省人事,心烦躁渴,脐腹疼痛,呕吐,发热憎寒,肿满;或攻皮肤刺痛。

组成:雄黑豆半升,生姜4两(和皮切),黄连1两,棕榈皮6两。

制备方法:上药先将黑豆于铛内炒熟,次便入生姜、黄连同炒烟出,却将棕榈点火入铛烧之

,烟欲绝和铛覆地上,用盆合之,出火毒1宿,来日取出为末,更入当归末1两,蓬莪术末1两,白面1两,同研匀,垍器内密封。

用法用量:产后诸疾,热酒调下。如是产后2日以前,用煎过童便调下,痛甚者频服。

名称:二豆饮出处:《经验良方》。

功效:防痘,稀痘。

组成:小黑豆1升半,绿豆1升半(淘),赤小豆2两,甘草节2两。

用法用量:每日水煮,任意食豆饮汁。痘疹流行时,预服痘自不发,虽出必稀少。

名称:甘草汤出处:《养老奉亲》。

主治:老人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腹痛不止。

组成:甘草1两(切,熬),生姜1两(刮出皮,切),乌黑豆1合。用法用量:以水1升,煎取7合,去滓,空心服之。不过3日服愈。

名称:芎归加黑豆汤出处:《医林纂要》卷八。

主治:横生倒产,死胎不下,血上冲心,并治产后血瘀腹痛,发热头痛。组成:当归5钱,川芎3钱,黑小豆1合(炒焦,乘热淬水中,煎)。

用法用量:水7分,酒3分,同煎至7分,加童便冲服。

名称:大豆卷散出处:《育婴秘诀》卷三。

主治:误服热药而发热者。

组成:黑豆(水浸生芽,取出晒干)、贯众、板蓝根、炙甘草各等分。用法用量:浆水煎服。

名称:稀痘丹出处:《种福堂方》卷四。

功效:稀痘。

组成:赤小豆(小饭赤小豆)1两,黑豆1两,绿豆1两,粉草1两。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竹筒刮去皮,两头留节,一头凿一孔,以药末入筒中,用杉木砧塞紧,黄蜡封固,外以小绳系之,投入腊月厕中,满一月即取出,洗净风干,每药1两配腊月梅花片3钱和匀(若得雪中梅花片落地者,不着人手,以针刺取者更妙),如急用,入纸封套内略烘即干。

用法用量:儿大者用1钱,小者用5分,俱以霜后丝瓜藤上小丝瓜煎汤调,空心服,汤宜多服

。解出黑便为验,1次可稀,3次不出,每年服1次。用药禁忌:服后忌荤腥12日。

名称:黑豆煎出处:《普济方》卷一九五。

主治:急黄。烦躁口干,遍身悉黄。

组成:黑豆1升,生地黄汁2两,麦门冬2两,生藕汁2两,酥半两。

制备方法:先用水5盏,煎黑豆至2盏,去豆取汁,再煎至1盏,然后下蜜、生地黄、麦门冬

、生藕等汁并酥相和,慢火煎成膏,瓷器盛,候冷。用法用量:每服半匙或1匙,1日3次,食后含化。

名称:藁本散出处:《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主治:面多(黑干)(黑曾)风刺。

组成:藁本4两,黑牵牛2两,黑豆1小盏,皂角10挺(不蚛者)。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如澡豆常洗之。

名称:丝瓜汤出处:《明医杂著》卷六。

主治:痘疮毒。

组成:丝瓜、升麻、芍药(酒浸)、甘草、黑豆、赤小豆、犀角(镑)。用法用量:水煎服。

名称:攻风败毒散出处:《眼科全书》卷四。

主治:目睛风牵㖞斜外障,经年者。

组成:藁本、芫花、羌活、防风、川乌头、草乌头、ft乌黑豆、骨碎补。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名称:神功饮出处:《普济方》卷二一一。

主治:泻痢赤多白少者。

组成:罂粟壳14个,甘草3寸,生姜1块,橘皮1两,黑豆粒。

用法用量:上用水2碗,煎至1碗,去滓,空心、食前分2次服;又次日五更,将滓以水1碗,重煎至7分服。

名称:大黄汤出处:《脚气治法总要》卷下。

主治:脚气,大便秘涩,服诸药不通,风毒攻心,气闷心欲狂,热闷口干,喉中如火生,秘涩不通。

组成:红雪(研)1两,大黄(锉)1两,木香(锉)2两,黑豆2两。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煎取8合,将药汁浸大黄1炊久,去滓,不限早晚,分3次温服。以通为度。

名称:黑豆汤出处:《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主治:脚气。小便少,四肢肿。

组成:黑豆1升半(淘洗),槟榔(锉)5枚,桑白皮(锉,炒)1升。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生姜1枣大(连皮切),煎至8分,去滓,空腹、日午、近

晚各服1次。当利小便,即肿气消。

名称:乌龙丸出处:《卫生宝鉴》卷九。

主治:五风痫病。

组成:川乌头2两,草乌头2两,天仙子2两,五灵脂2两,黑豆1升。加减:如中风,加附子半两。

制备方法: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温汤送下。

名称:乌金煎出处:《圣惠》卷二十。

主治:风头痛,语涩健忘。

组成:黑豆1升(净淘),独活1两,荆芥1两,石膏3两,黄芩1两。

制备方法:上锉细。以水5大盏,煎至1大盏。入无灰酒1升,搅滤去滓,不拘时候,再煎如稀膏,盛于瓷盒中。

用法用量:每服1茶匙,食后用温酒调下。

名称:天蓼木酒出处:《圣惠》卷九十五。

主治:膝痛。

功效:补五劳、祛风益气。

组成:天蓼木10斤(锉),秫米1硕,细曲10斤(捣碎),黑豆2斗。

制备方法:上以水3硕,先煮天蓼木取汁1硕,去滓,其秫米,黑豆一处净淘,蒸熟放冷,以药汁都拌和令匀,入不津瓮中密封,21日开。

用法用量:上以水3硕,先煮天蓼木取汁1硕,去滓,其秫米,黑豆1处净淘,蒸熟放冷,以药汁都拌和令匀,入不津瓮中密封,21日开。每服温饮1盏,1日2次为良。

名称:四皮饮出处:《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一。

主治:痘后眼目生翳。

组成:绿豆半钱,黑豆半钱,赤小豆(水浸取皮)半钱,新采桑白皮1钱。

用法用量:上锉。煎水调下蝉菊散。

名称:二豆丸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诸疟发歇,寒热不定。

组成:绿豆1分,黑豆(去皮)1分,朱砂(研)1分,砒霜(研)半两。

制备方法:上4味,先研2豆如面,入砒拌匀,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

用法用量:每服1丸,发前取桃心7个烂嚼,冷水吞下。如无桃心,取桃枝煎汤放冷下。

名称:人参散出处:《普济方》卷一八九。

主治:吐血,衄血。

组成:人参、黑豆、灯心、淡竹茹、放棒行、扁柏脑、茅根、紫萍各等分。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或为细末,以红酒调下。

名称:清金汤出处:《证因方论集要》卷一。

主治:风温不宜辛散者。功效:苦降甘润。

组成:甘草、桔梗、葳蕤、川贝、黑豆衣、桑叶、地骨皮、甜梨、白粳米。

名称:清热安蛔汤出处:《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汪蕴谷方。

主治:邪热在胃,蛔为热迫,不能自容,上逆而出。

组成:麦门冬、牡丹皮、贝母、黑豆、甘草、银花、黄连、地骨皮、黄泥。

名称:椒豆饮出处:《百一》卷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五一。

功效:解砒毒。

组成:蜀椒49粒,黑豆14粒,乌梅2个(打破),甘草节3寸(碎)。用法用量:上用水1碗,煎7分,温服。

名称:蘧蒢散出处:《圣惠》卷八十四。

主治:小儿初生吐不止。

组成:故蘧蒢篾半两,盐1字,牛黄1黑豆大(细研),乳汁1分(合)。用法用量:上药将乳汁煎2味2-3沸,去滓,调入牛黄服之。

名称:麝香膏出处:《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居家必用》。

主治:中风证,初觉中风。

组成:大川附子1只(重7-8钱者),黑豆汁两盏半,麝香(末)2钱。

用法用量:先与真好香之麻油调麝香末,仍别研青州白丸子百余粒,同2味灌之。药一下咽

,风便慢,涎便下,方可进药。然后用黑豆汁同附子煎至1盏,漉去附子,只服豆汁。第2日将先煮过附,切作2半片,再用黑豆汁2盏,煎至7分1盏,又涌出附子,只服豆汁。第3日将附子切作4片,用豆汁依前煎服。第四日将附子切作4块,依前煎服毕,将附子焙干,碾为极细末,用豆汁调,分作3服,服之病去七八矣,别为调理。用药禁忌:切勿妄投寒凉之剂。若寒药入腹,不惟使血脉凝涩,遂为废人,或寒凉过多,使真气先脱,深为可戒。

名称:甘遂丸出处:《圣惠》卷五十四。

主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

组成:甘遂半两(煨令微黄),蒜瓣半两(煨熟,研),黑豆半两(炒熟)。制备方法:上药除蒜外,捣罗为末,用蒜并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木通汤送下,日2次。

名称:延龄酒出处:《奇方类编》卷下。

功效:补益延龄。

组成:枸杞子8两,龙眼肉4两,当归2两,白术(炒)1两,大黑豆半升。用法用量:以绢袋盛之,浸无灰酒15斤,7日用之。

名称:附子酒出处:《普济方》卷三一七。

主治:痛风;妇人血风,身上瘙痒。

组成:生附子1枚(不去皮,重1两),皂角刺21根(1方加黑豆1合)。

制备方法:上锉细,分为二处。用好酒二瓶,入上药,慢火煨,候干至半瓶,却合作一处,密缚泥头,经二宿。

用法用量:每服1盏,温服,不拘时候,未效又服。

名称:法制黑豆出处:《准绳·类方》卷七。

主治:旋螺尖外障。

组成:大黄半两,黄连半两,黄芩半两,甘草1两,密蒙花1两,朴消1两。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黑豆1升,水3碗,入药煮干。

用法用量:每服20粒,细嚼,清米泔送下。

名称:大宁散出处:《卫生宝鉴》卷十八。

主治:妊娠下痢赤白,及泄泻,疼痛垂死者。

组成:黑豆20粒,甘草2寸半(生用),粟壳2个(去须蒂,半生半炒)。制备方法:上为粗末,作1服。

用法用量: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名称:桑根白皮汤出处:《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主治:湿毒脚气,肿满,小便少。

组成:桑白皮1两,槟榔5枚(锉),黑豆半升,生姜(洗,切,焙)半两。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名称:黑牛续地饮出处:《顾松园医镜》卷十四。

主治:瘀血腰痛,痛有定处,转动若锥刀之刺,日轻夜重,小便利,大便黑,脉涩者。组成:黑豆、牛膝(生用)、续断、生地黄、当归、玄胡、牡丹皮、赤芍药。

加减:如因闪挫跌扑,转舒不便,呼吸作痛者,可加乳香、没药;如不效,脉沉有力,痛甚

者,或再加桃仁、大黄(韭菜汁炒)。

名称:黑豆方出处:《圣惠》卷二十四。

主治:大风癞,恶疮至甚者。

组成:小粒黑豆1升,天雄乌头(四月采,净去土,勿洗,捣绞取汁)2升。制备方法:渍豆1宿,早晨滤出,晒干,如此7次止。

用法用量:每服取豆2-3粒,以温酒送下,渐加至6粒,1日3次。

名称:黑豆汤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四。

主治:目风赤热痛。

组成:黑豆2合(生用),羌活(去芦头)、恶根实(去茎,洗,锉,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入乳糖1钱匕,食后、临卧温服。

名称:干桃丸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主治:鬼疟。

组成:树上自干桃子2-7枚,黑豆1两,巴豆7粒(去皮心膜,出尽油)。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滴冷水为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清晨用井花水吞下。

名称:太上青金丹出处:《普济方》卷一六九。

主治:积聚。

组成:芫花1两(生),黑豆1两(生),巴豆(和皮用),五灵脂1两5钱。制备方法:上4味,先杵3味为末,入巴豆同研,醋面糊为丸,如黍米大。用法用量:每服3-

5丸,食后各随病引子:恶心痛,醋汤送下;妇人脐胁刺痛,热醋送下;酒病,酒送下;饮食随伤物汤送下;消积聚,温汤送下;白痢,生姜汤送下;赤白痢,甘草汤送下。用药禁忌

:下后忌热食。

名称:木香汤出处:《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主治:风毒攻心,闷乱狂躁,咽燥口干,气欲绝或秘涩。

组成:青木香2两,大黄(锉,炒)1两,生黑豆皮2两,红雪(别研)1两。制备方法:上药除红雪外,并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用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入红雪3钱匕,去滓,不限早、晚,分2次温服

。如人行8-9里,当下燥粪。

名称:立效汤出处:《仙拈集》卷一。

主治:疟,不论久近。

组成:常ft3钱,槟榔3钱,茯苓3钱,肉桂3钱,甘草3钱,小黑豆49粒。

用法用量:酒、水共4碗,慢火煎2碗,当晚以1碗先服,盖暖而睡,留1碗至次日将发2个时辰前,顿热服。盖暖卧,待疟至,即至亦轻,亦有当日即愈者。用药禁忌:忌荤。

名称:生金汤出处:《幼幼新书》卷十引《婴孺方》。

主治:小儿生7日后,忽患口鼻青,微惊,胸中冷,视物高。

组成:生金黑豆大(无生,熟亦得),茯神1分,干姜1分,甘草(炙)2分。用法用量:水1升,煮5合,1服1枣大,日5夜3。

名称:芫花根膏出处:《圣惠》卷六十四。

主治:鱼脐疔疮,久疗不愈。

组成:芫花根2两,猪牙皂荚5挺,白矾3两(烧令汁尽,细研),黑豆3合。

制备方法:上用醋1斗,先浸芫花根及皂荚、黑豆3日,于釜中以火煎至2升,去滓后却入铛中,煎至1升,入白矾末,搅令匀,去火成膏。

用法用量:摊于帛上贴,1日2易之。

名称:拓痔大豆帛方出处:方出《圣惠》卷六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主治:脉痔出血。功效:拓痔。

组成:黑豆3升(以水7升,煮取4升),槐皮2升(锉),甘草3两(锉)。用法用量:上药入大豆汁内,煮取1升,旋渍故帛,以熨患处,冷即换之。

名称:枸杞汤出处:方出《圣惠》卷三十四,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

主治:齿风疳,根与肉离,疼痛,吃食不得。

组成:地骨皮3两,东引槐枝3两,东引柳枝3两,黑豆半升(炒热,锉皮)。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入于铜铛中,微火炒令黄,下炒了黑豆相和,以水3大盏,煎10余沸后,入酒1升,更煎1两沸,滤取汁,热含冷吐。

名称:黑豆饮子出处:《圣惠》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赤白痢久不断,头面身体皆肿。

组成:黑豆1合,小麦1合,蒲黄1合,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用法用量:以水2大盏,煎至1盏2分,去滓,分温4服,不拘时候。

名称:黑红软膏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主治:淀粉样变(松皮癣)、牛皮癣(白疮)、神经性皮炎(顽癣)等慢性肥厚性皮肤病。功效:软坚杀虫,润肤,脱厚皮,收敛止痒。

组成:黑豆油2钱,京红粉2钱,利马锥2钱,羊毛脂1两4钱,凡士林8两。

用法用量:外用薄敷。用药禁忌:急性皮肤病、对汞过敏不宜用,因含汞剂不宜大面积使用

。全身性用药时可分区交替外用,或间日外用。

恕恕

转载请注明:http://www.isyw.org/fxcs/964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