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乏力纳差腹痛,CT见脾占位,

时间:2021/8/23 10:37:12 来源:腹泻_腹泻治预防治疗网站 作者:佚名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20.html
临床实战,找到组织若要进群,单线联系病例汇报感谢湖北省荆州市黄原义老师的原始病例患者,男,68岁。主诉:乏力、纳差、腹痛4月余。现病史:患者约4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伴纳差,伴上腹部胀痛,呈间断性,无腰背部放射性疼痛,无发热、畏寒、寒战,无恶心,呕吐,无黄疸、反酸、腹泻等。医院,行对症及相关支持治疗(具体用药及计量不详),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医院,行上腹部CT提示:脾脏占位性病变而转入院。患者起病以来,精神可,饮食以清淡饮食为主,大小便正常,近1月来体重下降约5kg。体格检查:T36.5℃,P66次/分,R20次/分,BP/8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粗糙,无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部无肌紧张、反跳痛及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肋下未及,肝区及双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腹部CT平扫+增强CT平扫CT增强动脉期CT增强实质期病理结果拟诊脾脏占位,手术切除,病理为脾脏结核。回头分析,影像还是符合的,基本没有强化,不过,该部位少见,工作中,很难下结核的诊断。脾结核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结核杆菌主要通过3种途径进入脾脏:1.血行播散2.经淋巴系统途径转移入脾3.邻近器官结核直接蔓延至脾脏。一般由肺结核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脾脏引起。一般为多脏器受累。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症状包括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肝、脾增大,左上腹触痛,少数病人可有脾功能亢进。实验室检查PPD试验阳性、血沉增快。病理学表现与病程有关。病变早期结核杆菌在脾脏内产生渗出性病变,并形成结核性肉芽肿,数个结核结节随后可发生融合形成较大的结节,若病变进一步发展,则病灶内部可发生干酪样坏死;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或者进行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后,干酪样病灶中的结核杆菌代谢低下,繁殖能力被消弱,病灶失去水分导致干燥,随后碳酸钙和磷酸钙发生沉着而形成钙化灶;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延误治疗时,干酪样坏死灶发生软化或液化,则可形成半流体或液体样物质而形成结核性脓肿。脾脏CT表现目前脾结核的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根据其CT表现,将脾结核分为4种类型,即粟粒型、结节型、脓肿型、纤维钙化型。1.粟粒型常为肺结核血行播散至脾脏所致,CT平扫脾脏内可见弥漫性粟粒状低密度灶CT增强病灶无明显强化。病灶直径5mm者,CT检查大多难以发现,仅可见脾肿大,脾脏密度普遍减低。2.结节型CT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灶,边缘清楚或模糊,病灶中心常伴有粉末状、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可有轻度边缘强化,脾脏可弥漫性肿大。3.脓肿型结核结节相互融合或单发病灶发展增大并液化,直径常20mm,CT值常20HU以下或近似于水密度增强扫描后病灶中央无强化,边界清楚,呈坏死表现特征,边缘环形强化。4.纤维钙化型为脾脏结核的愈合期表现,CT显示脾脏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影,直径约1~5mm,无强化。脾外CT表现脾脏结核常伴淋巴结结核及其它脏器结核。淋巴结结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呈类圆形,多见于肝门区、胰腺周围、腹主动脉周围,部分淋巴结融合成团,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部分病例淋巴结可见斑点状、结节状、环状钙化。其它脏器结核最常见于肺结核,一般为粟粒性结核或浸润性结核,亦可伴有肝结核、肾上腺结核、卵巢结核、腹膜结核、消化道结核及骨结核等。肺外结核表现为肝脾微脓肿的病例脾结核的诊断要点归纳如下:1.好发于中青年,常有结核中毒症状及体征;2.常伴有脾外器官结核或结核病史;3.实验室检查PPD试验阳性、血沉增快;4.CT表现为脾脏肿大,脾内单发、多发或弥漫性无强化的低密度病灶,常伴有肝门、胰腺周围、脾门、下腔静脉旁淋巴结肿大、环形强化,淋巴结、脾脏等部位的钙化灶;5.抗结核治疗有效。实例1男,39岁。A.CT平扫示脾脏明显肿大,其内见多发粟粒状低密度影;B.CT增强示病灶无明显强化。实例2男,42岁。A.CT平扫示脾脏肿大,其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双侧肾上腺区可见团块状稍低密度影;B.CT增强示脾脏内病灶强化不明显,双侧肾上腺区病灶呈环形强化;C.图B下方层面,示腹腔、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呈环形强化。实例3女,24岁。CT平扫示脾脏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内多发斑点状、小结节状钙化灶。鉴别诊断1.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脾脏肿瘤,病灶偏大,常多发,病灶密度较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钙化、坏死少见,腹腔、腹膜后常见肿大淋巴结,呈轻、中度均匀强化。结合临床表现、血像、骨髓像等一般可作出诊断,脾穿刺活检可确诊。2.转移瘤:多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常伴其它脏器转移,患者年龄偏大,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少有弥漫性,病灶相对较大,可出现“牛眼征”,无钙化,淋巴结多呈环形强化。3.脾脓肿: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白细胞计数升高。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较大低密度灶,内壁光整,壁外可见水肿带。脓肿区内可见小气泡、气-液平面或液-液平面,CT增强见脓肿中心有高密度“靶征”、边缘及分隔明显强化。4.脾囊肿:一般无临床症状。CT平扫为均匀的水样低密度影,病灶边缘光滑整齐,增强后无强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syw.org/fxpf/1071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