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治疗原则为继续进食,合理调配,维持营养;迅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控制肠道内外感染;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宝宝腹泻的原因
宝宝腹泻的病原可因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
乳糖不耐受:乳制品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其消化是靠乳糖消化酵素,缺少这种酵素则无法消化乳糖。有些宝宝乳糖酶缺乏或因为宝宝腹泻,损伤了肠粘膜细胞,导致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下降,即平时所说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另外,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是指从婴儿出生即无乳糖酶,无论饮用母乳、牛乳均可导致明显的腹泻。若饮用乳类便可产生腹泻、腹胀等症状,总称为乳糖不耐症。
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如母乳不足或人工喂养儿过早过多地以粥类与粉糊喂养,导致碳水化合物过多引起发酵产生消化紊乱;未按时添加辅助食品,于断奶前突然增加食物、改变食物成分,宝宝不能适应而产生消化紊乱发生腹泻;由于不定时喂养,或由于食量过多、过冷影响胃肠道消化功能,从而引起宝宝腹泻。
秋季腹泻: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轮状病毒腹泻发病高峰。轮状病毒在干燥、寒冷季节容易爆发。由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局部免疫力和肠道消化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轮状病毒而发生腹泻。
宝宝腹泻的注意事项
1、不盲目使用抗生素
很多家长都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宝宝一生病什么的就给宝宝使用抗生素。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对的,而且盲目的就给宝宝滥用抗生素的话,还很可能会导致宝宝肠道菌群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腹泻情况加重。还有就是,如果宝宝是生理性腹泻的话,是没有必要用药。只有是感染性腹泻,才是需要用药的。就算是有用到抗生素,也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规范的使用。
2、及时补充水分
通常来说,宝宝腹泻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轻度的脱水情况,所以妈妈们一定要注意给宝宝补水,在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口服补液盐。有一点家长们要注意的是,给宝宝补水不要以为只喝白开水或者是白糖水就可以了哦!白开水或者是白糖水是不能有效预防腹泻脱水的,所以给宝宝喝的白开水中最好是要加盐,后者是加盐的白糖水。
如果宝宝出现烦躁不安,眼窝出现凹陷的时候妈妈们要注意的,这就说明宝宝出现严重脱水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医院治疗。
3、不必停止喂奶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如果出现腹泻的话,是不是要停止喂奶呢?想必这是很多妈妈都会想要知道的。其实呢,是可以继续喂母乳的。母乳妈妈们只需要减少喂奶的量,以及缩短喂奶的时间,以及延长喂奶的间隔就可以了。比如原来喂奶的时间为每只乳房十分钟,可以改为五到七分钟。
4、不乱用止泻药
很多家长会认为宝宝出现腹泻的时候,只要给宝宝用上止泻药就可以了。但是小编要告诉你们的是,你们这样的自以为是很可能就会害了宝宝,盲目的滥用止泻药不仅对于宝宝的腹泻情况起不到好处,而且对宝宝来说还会有副作用,尤其是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来说。所以在宝宝出现腹泻情况的时候,如果你们自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小编建议你们还是去咨询一下相关专业人员的意见。
最后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对于已经推荐辅食的宝宝来说,如果出现腹泻的时候,最好是要停止添加辅食,然后等到宝宝病情有好转的时候再逐渐的给宝宝恢复。
宝宝腹泻吃什么
(1)继续母乳喂养。如果腹泻1周后没有好转,或者出现乳糖不耐受的可疑临床表现,建议暂时转用无乳糖配方奶喂养,持续到腹泻症状缓1-2周后,再回复到原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婴儿应调整饮食,小于6个月婴儿改用无乳糖婴儿配方粉喂养,如进食量少,可增加喂养餐次,以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大于6个月的婴儿奶类食物建议以无乳糖婴儿配方粉替代,其他食物可继续喂养患儿平时已习惯的日常食物(如粥、面条、鱼末、肉末、新鲜果汁等),但应避免高脂高糖的食物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且不应添加新的辅食。
(3)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应采用去乳糖饮食,可采用无乳糖婴儿配方粉。腹泻期间,宝宝肠粘膜受损至乳糖酶分泌量减少,使消化乳糖的能力降低甚至丧失,此时若摄入大量含乳糖的食物,可能使腹泻加重。而普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大量乳糖,所以不适合腹泻宝宝的喂养。如圣元无乳糖婴儿配方粉,采用麦芽糊精替代乳糖供能,并可降低渗透压,在不增加肠道消化吸收负荷的前提下,保证腹泻期患儿的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帮助减轻病情,促进康复。
(4)有些患儿在应用无乳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时,需考虑蛋白质过敏(如牛奶或大豆蛋白过敏)的可能性,应明确过敏原因,回避过敏原。
●●●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感谢认可,文章底部请记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