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便宜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579758.html
腹泻,俗称“拉肚子”,听起来似乎比感冒流涕还要不起眼。事实却是,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病、多发病。
而全球每年有约76万名儿童死于腹泻病,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病因。
腹泻猛于虎,只有正确地将腹泻病和因“吃错东西”而导致的“拉肚子”区分开来,才不至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拖长病程。
今天,生育君()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师石艳红给大家说说儿童腹泻这件事,并教会大家避开治疗腹泻的三大误区。
石艳红
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师
腹泻与普通的拉肚子有什么不同?
石艳红主任介绍道,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大便偏稀就认为孩子是腹泻了,其实不一定。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症。
变稀、
增多,
缺一不可,
才可诊断为腹泻。
诊断腹泻并不是依据每天的排便次数和性状,而是依据排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的改变状况。
例如有部分患儿平时大便次数均为2-3次1日,但性状并无改变,便不能诊断为腹泻。
什么原因引起腹泻?
正常人每天摄入的饮食和分泌到胃肠腔内的液体总量为9升,其中2升来自食物,另外7升主要来自整个消化道的各个腺体分泌的液体。
这么多液体会在不同部位被吸收,其中约5升的液体都是在小肠的空肠吸收,有2升是在小肠的回肠段吸收,结肠再吸收1.5升,最后到达直肠部位时就只有0.1升了。
这也就形成了整个肠道的液体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大量的水分就会被排出来,引起腹泻。
腹泻后可以立即止泻吗?
小朋友的抵抗力普遍较弱,肠胃功能发育尚不完整,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一旦肠道内的液体平衡被打破,更容易发生腹泻。许多家长不忍看到孩子腹泻不止,就急着给孩子止泻。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
石艳红主任指出,腹泻的过程也是一个排毒的过程,例如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秋季腹泻),排便的过程即是将体内的毒素排出,从而使受损的肠道黏膜恢复愈合。
因此,腹泻的患儿不宜早期止泻,而是着重预防脱水,营养支持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对症治疗等。
也可配合吸附肠道水分的药物如蒙脱石散,口服肠道益生菌以调节胃肠功能紊乱,从而缩短腹泻的病程。
预防脱水小妙招
腹泻时,可以给宝宝喝:
稀粥水或米汤米汤(水开后,下入大米,煮10分钟关火,取米汤);
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
较稀的苹果汁等。
这些液体均含有丰富的电解质,可有效预防因腹泻引起的脱水。
大一点的孩子尽量不要喝牛奶、豆浆等,以免引起肠胀气。
腹泻后需要禁食吗?
宝宝发生腹泻后,家长通常会给孩子禁食,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止泻。
其实,腹泻后禁食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甚至会加重孩子的病情,使孩子反复感染,陷入“腹泻→营养不良→再次腹泻”的恶性循环。
石艳红主任解释道,患儿由于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肠道功能受损,伴随腹胀腹痛,不愿进食等表现,如果再加以禁食,有可能会导致进食减少,排出增多,而使机体出现脱水的表现,临床上分为轻度脱水,中度脱水及重度脱水三期。
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出现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表现。
腹泻后可以服用抗生素吗?
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头孢类是大家熟悉的抗生素,有些家长甚至把抗生素当成是“万金油”,治病,吃;防病,也吃。而腹泻上吐下泻的症状,更是让家长神经紧张,抗生素也就变得非吃不可。其实,腹泻后是否服用抗生素,必须先找准“病根”。
石艳红主任介绍,腹泻以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为常见。
感染性腹泻多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肠道感染,而病毒和细菌最为多见,尤其是病毒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多由饮食因素,例如喂养不当,对牛奶或大豆等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而引起的腹泻;其次由于气候因素,例如气候突然变化,天气过热等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而致腹泻。
因此,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尤其重要。如果是细菌性肠炎导致的腹泻,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但对于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及非感染性腹泻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如果长期和大量使用广谱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部分细菌会大量繁殖,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家长需配合医生做好3件事
当孩子出现腹泻时,家长并非是“被动”的。家长需要主动配合医生做好3件事,以帮助医生找准“病根”,对症治疗。
1、注意测量体温、观察孩子皮肤是否干燥、观察眼泪、小便的多少,观察精神状况,以判断有无脱水。
2、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高热、呕吐频繁、烦躁哭闹、阵发性腹痛。
3、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大便夹有脓血、粘液等异常情况。如果发现孩子大便中颜色不正常或夹有粘液血便时,应及时留取标本,以便检查。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不仅需要在孩子腹泻时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