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规模化生产实践中,引起猪腹泻的因素可能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和营养性,且不同日龄阶段猪发生腹泻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不同类型腹泻造成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发病死亡率均有所差异,故精准的诊断在规模化或批次化生产猪场显得尤为重要。
1、种类与原因
规模化猪场腹泻问题主要集中在仔猪,中大猪和种猪群发生腹泻多呈一过性,并不会造成死亡等重大损失。
1、1营养性腹泻
造成营养性腹泻的原因可能包括:母猪奶水不足,刚出生仔猪未摄入足够初乳,未获得高水平保护性抗体;因母猪患乳房炎或子宫炎等导致奶水质量差;妊娠阶段母猪饲喂不当,母猪膘情过肥而蓄积大量脂肪,哺乳阶段母猪消耗自身过多脂肪进行产奶,继而导致奶水质量下降而引起仔猪腹泻;饲料中维生素、叶酸及微量元素缺乏或不足,蛋白含量过高而引起仔猪腹泻。
1.2病理性腹泻
引起病理性腹泻的因素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其中细菌性腹泻常出现在产房仔猪和饲养环境较差的老式猪场,寄生虫性腹泻一般在规模化猪场已非常罕见,而病毒性腹泻却是近几年较流行且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1.2.1病毒性
危害养猪业的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包括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轮状病毒(RV)、猪细小病毒(PPV)、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以及新出现的猪δ冠状病毒(PDCoV),其中PEDV感染是近年来发生比例最高、损失最严重的因素;其次是TGEV感染或TGEV和PEDV混合感染;再者就是伪狂犬病病毒和猪瘟野毒阳性猪场因发生PED或TGE后采用返饲所导致循环散毒感染的现象。
1.2.2细菌性
细菌性腹泻在猪场比较常见,但其死亡率不高,引起猪群发生腹泻的细菌有C型魏氏梭菌、艰难魏氏梭菌、肠毒性大肠杆菌、胞内罗松菌、猪螺旋体以及沙门氏菌等。不同细菌感染猪日龄阶段、肠管发生病理变化位置以及粪便颜色和形状均有差异。
1.2.3寄生虫性
多出现在部分规模小的散户会出现寄生虫性腹泻的问题。
1.3生理性腹泻或其他
正常情况下,猪肠道菌群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并维持胃内适宜酸性环境,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使有益菌减少而有害菌增多,该平衡系统即会被打破从而出现生理性腹泻;当产房低温高湿或昼夜温差大时,仔猪极易发生腹泻;仔猪断奶、转群、混养以及换料都会产生巨大应激而发生腹泻;饲养环境差或管理水平低的一条龙式旧场,中大猪阶段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也会导致猪出现顽固性腹泻;原料发霉、夏季温度过高或自动料线密封性不好等因素导致饲料霉变,霉菌毒素超标同样会引发各阶段猪腹泻。
2、诊断
引发腹泻的原因错综复杂,最常见的以PEDV和TGEV为代表的病毒性感染,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胞内罗松菌为代表的细菌性感染,以及现在普遍出现的霉菌毒素所导致的腹泻等。猪流行性腹泻(PED)和猪传染性胃肠炎(TGE)一旦发生,将会直接导致产房哺乳仔猪高发病、高死亡,且后期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他类型腹泻危害虽轻,但影响猪群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以及免疫抵抗力。
2.1PED的流行与诊断
PED的流行性:全年任何季节均可发生。新发病猪场病毒通常由外界拉猪车传入,故育肥猪与后备猪常为最先感染猪群,然后是各个阶段猪群。
诊断要点:场内一旦感染,病毒会在2~3天时间迅速传播至各个阶段猪群;除产房哺乳仔猪外,其他猪群腹泻呈现一过性;产房哺乳仔猪日龄越小,越容易腹泻,发病率%,发病死亡率80%以上;整窝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断奶后腹泻立即好转;母猪出现拉水泥样稀粪,呕吐,泌乳能力下降;一般感染后近两周即将分娩的仔猪都会死亡;死亡仔猪肠管充血淤血,变薄,充气,乳糜管内未见乳汁呈红色,其他脏器一般无病变。根据PED流行特点、传播速度、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做初步诊断,若要确诊还需借助实验室PCR法。
2.2肠毒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性腹泻出现在整个产房和保育前期阶段,仔猪出生7日龄内为仔猪黄痢,10~30日龄多为仔猪白痢,断奶前后以及保育前期易出现水肿型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感染后,发病猪脱水出现在腹泻之前,所以临床上很早就可以观察到发病猪眼部凹陷的现象。其发病率不高,但发病死亡率较高。
2.3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感染可出现在生长猪各个阶段,急性表现出败血症,但临床上多见于慢性型坏死性肠炎,通过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很难做出诊断,必须借助实验室方法才能确诊。
2.4胞内罗松菌
胞内罗松菌又称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猪增生性肠炎或回肠炎,一般发生于保育后期至育成育肥阶段甚至母猪,临床上可见水泥样腹泻,剖检可见肠管皱褶增多,肠壁变厚,肠管呈出血样。
2.5霉菌毒素
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超标,导致猪腹泻。若是霉菌毒素问题,最应该出现腹泻的是育成育肥群,发病猪拉灰色稀粪,呈喷射状,猪舍内墙壁上到处沾满粪便痕迹,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发病猪阴户红肿。
2.6其他情况:
第一,母源性腹泻,也就是根源在于母猪,包括母猪感染病原、奶水问题以及膘情控制等,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用仔猪挪窝寄养来进行验证和确诊;
第二,发生过PED的猪瘟野毒阳性场,后期产房零散出现仔猪腹泻就不一定是PEDV而是猪瘟病毒感染;
第三,注重综合饲养管理细节,很多时候生产出现异常不是由疾病导致,而是生产中某个环节故障或人为因素所导致。
3、防控
猪腹泻是由多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只有做出精准诊断方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防治。现针对部分类型腹泻提出解决措施,重点突出PED防控要点。
3.1细菌性腹泻防治原则
明确是单一仔猪感染还是母猪也同时感染细菌。处理原则如下:单一仔猪感染,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口服给药途径优先,同时配合腹腔补液,保证发病仔猪能够吃到足够奶水,给以适当的隔离和局部保温措施;母猪和仔猪同时感染,母仔同治,感染压力大时选择灭活苗免疫母猪,其他措施同上。在采取有效措施外,务必做到小范围隔离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3.2病毒性腹泻防控措施
由PEDV、TGEV或RV等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腹泻防控基本一致,现就以PED举例阐述病毒性腹泻防控措施。
3.2.1病原诊断一旦感染PEDV,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并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确诊。
3.2.2超早期断奶10日龄以上哺乳仔猪全部断奶,仍置于产房饲养。
3.2.3返饲技术
应用返饲是利用人工采集活病毒对整个发病猪场猪群进行主动、同期感染,从而快速、有效的使全部种猪群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性抗体,降低因病毒性腹泻造成的损失,其操作要点如下。(1)适合返饲猪场:一般首次发生PED且无其他重大传染病存在的猪场适合采用返饲技术,若该场存在猪瘟野毒、伪狂犬野毒或蓝耳病长期循环排毒感染,此类猪场不建议采取返饲技术。(2)病料选择:仔猪出生后吃完初乳一般在2日龄即发生腹泻,取发生腹泻8小时以内的低日龄仔猪肠管作为返饲病料,多余病料储存于冷冻冰箱以备用。(3)使用方法:本场所有种猪和后备猪同时进行返饲,1次/天,连续2~3天,病料与返饲猪数比例为1∶10。(4)操作细节:病料收集后,快速匀浆搅碎,用提前置于4℃保存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并加入适量青链霉素处理,搁置冰袋保证低温,迅速分给所有返饲猪吃,操作一般选择清晨执行,整个过程保持低温环境并于2小时内完成,返饲前可考虑停止饲喂返饲对象1~2顿饲料以便彻底采食含病毒的饲料。(5)返饲效果评判:80%以上出现不食、呕吐或拉稀,说明返饲效果良好,期间切忌对返饲对象采取任何治疗。
3.2.4疫苗接种
对于传染病复杂猪场,建议采取疫苗免疫而非返饲,所有种猪和后备猪一次性口服新毒株腹泻活疫苗,间隔1个月肌肉注射新毒株腹泻灭活疫苗。
3.2.5对症治疗
发生PEDV感染后1周以内分娩的仔猪全部扑杀,感染后超过1周分娩的仔猪出现腹泻可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并辅助腹腔补液以提高成活率,返饲猪群可饮水添加电解多维。
3.2.6后备猪管理
建议一次性留足够后备猪,然后封群,所有后备猪于分娩前完成口服腹泻活疫苗和肌注灭活疫苗,以切断病毒性腹泻再次发生。
3.2.7细节管理
彻底清洗、消毒和干燥产房,可考虑在地面铺一层生石灰,更换生锈破旧产栏等分娩设备,销毁全部扫把、抹布等交叉使用工具并更换新的,做好待产母猪上床前清洗消毒工作。
3.3其他类型腹泻应对策略
现阶段除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外,还经常会遇见霉菌毒素中毒、母猪营养过剩或缺乏、外界应激因素等,针对这些原因,必须找到问题根源然后解决。例如对于霉菌毒素中毒,还是需要严把饲料原料关,注重高温季节饲料储存,杜绝出现料线、料塔密封不严问题;又如对于母猪膘情过肥或奶水质量差,必须精准调整母猪群饲喂量和饲喂程序,解决母猪产后炎症问题;再如对于饲料配方不均衡或应激,应该因时、因地制宜调整饲料配方以杜绝由配方不当引起的腹泻,更应该加强和细化饲养管理以最大程度降低各种应激所导致的腹泻。总而言之,想解决腹泻问题,首先要发现根源,然后有的放矢,从根源解决问题。
4、总结
引起猪腹泻的原因很多,既有母猪营养、疾病因素,又有仔猪自身感染腹泻病原因素;既有饲料配方、霉菌毒素原因,又有仔猪断奶转群应激原因等。猪腹泻不仅仅是一种因感染病原而引发的疾病,它也有可能是由于猪自身生理的改变、生存环境的变化、毒素中毒以及继发感染所导致。因此,对猪腹泻问题应该有全面且正确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腹泻理解为猪感染了PEDV、TGEV、CSFV、PRV、PPV与PRRSV等腹泻病毒或感染了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等腹泻细菌或感染了球虫等寄生虫。只要我们正确找到腹泻根源所在,就能彻底解决腹泻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